瑜伽常识 /MANUAL
博业体育官方APP出海浪潮为何在美国亏几百万?如何在东南亚赚到大钱?
博业体育官方APP出海浪潮为何在美国亏几百万?如何在东南亚赚到大钱?上周,我组了一场聊出海的直播,嘉宾是长期关注海内外制造业的觅途咨询创始人修伟明先生、具有丰富的互联网及汽车制造海外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Bree女士。以及三位在直播中连麦进来的、实战型嘉宾。
直播两个小时,聊了很多面和点的话题,既有理念、也有实操细节。我把一些核心内容进行了整理,分享给大家。
出口和出海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出口本质上是用好中国供应链优势,中国造、卖全球。而出海强调的更多是本地化特性,类似于区域造、区域卖。
如果用出海一个框架来看的话,出口可以是 产品出海、品牌出海;而现在更多开展的是工厂出海、供应链出海。
一方面出于“供应链稳定的”原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带来了一次重大冲击,而为了保证供应链稳定,一些外企开始把工厂迁出中国,与之对应的是,这些外企对应的中国国内配套公司,也会跟随外企到海外建设工厂。
另一方面出于“本地保护主义”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加强了本地发展的理念,将国内市场开放给海外公司时,也会强调供应链需要落地在该国,带动产业发展。
比如中国企业将产品销售到欧洲、印度等地时,也会相应地需要在当地建立配套产业,扶持当地发展。甚至会提出“本地化率”的具体指标。比如越南也会要求本地员工招聘数量等等博业体育官网。因此,随着中国产品的全球化销售,也有了供应链出海的需求。
第三点,从制造业本身属性来看,也遵循着全球转移的效应,不断从人力、电力等综合成本较高的地区,转移到更加廉价的地区。
从出口到出海对企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企业能力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的线是全球化运营,把国内经历过的过程重新再来一遍。但是,不是完全的复制,而是根据海外本地化的特色。
总结而言,如果用“元素”来理解的话,向外流动的元素越来越多,从产品、品牌,升级到了人才、工厂、供应链、管理经验等等。需要的是战略上更长远的规划、和战术上更细节的本地化操作。
第二类是技术追赶完成后、性价比优势。比如,机械领域,三一、柳工等公司就在加大出海业务。扫地机器人也是如此,而且还实现了技术领先。
第三类是“时光机模式”,就是中国已经验证了的套路,到海外再用一遍。比如手机领域的传音,就是在非洲把中国手机的进程再用一遍,据说宣传模式都用了国内的刷墙广告。再比如把国内互联网玩法,复制到海外。
另外,从产业来看,原则上,【产业链长度】越短的行业、企业,也更适合出海。如果能力建设已经是全球领先了,那就更可以星辰大海了。这也就是经济学家高善文说的,掌握生产力的公司适合出海。
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企业,天然就适合出海。因为产业链长度很短,而且一些公司一开始就是全球化设计的,组织灵活性高。把长板做到极致,出海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不过现在出海的企业,尤其制造业,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它的产业链很长,因此就更需要操作细节、或者节奏掌控。很多企业想当然以为把国内模式搬到海外就行,但坑其实很多。
一位嘉宾A分享了自己的案例,很有代表性。公司业务是汽车配套相关的冲压业务,有一位美国客户,在加州有一个工厂。美国客户不想再经营了,就向A提议,将美国设备免费送给A公司。
原以为是捡便宜,没想到却踩了坑。首先,物流费很贵。运输费用不说,单说装卸的工人费用,就比国内要高得多。
比如模具的修补,在国内可能两三天就完成了,配套公司多而且近、配合度也高。而在海外呢,配套极其不发达,不好找、又贵。模具一旦出了问题,生产安全也会受到影响、日常生产也要暂停。国内十万块钱搞定的事情,美国花了快两百万。
这个案例也说明产业链长短的重要性。虽然不是高科技产品,但因为前道、后道等工序产业链还是比较长的,所以,在海外就格外需要有配套。不仅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也包括相应的工人。
这些细节当时在国内是没办法预估的。而当时也因为看到有个免费的合作,以为是大机会,就忽略了前期充分的尽调。
目前A公司在马来西亚又设立了一个工厂,由于离国内距离近,因此,也成为了公司国际业务的一个出海据点。
东南亚一些国家,工人虽然工资低,但熟练度很差,加工一件产品的用时、良品率综合起来的话,比国内还要高。
另一部分是当地不够安全。比如一些女孩子要骑摩托来上班,太晚了就容易被偷被抢,所以她们都会在下午还没有天黑的时候,早点回家。
如果安全措施足够的话,有些人还是愿意加班工作的。就好比互联网大厂,免费给打车费用,也吸引了很多人加班。
菲律宾对加班的接受度会更高一些,新加坡会更卷、但工资要的也很高。海外也有飞去新加坡赚钱、再回国花的情况。
嘉宾B分享的经验是,工资是一周发一次。如果一个月发一次,很有可能他们拿了钱就去休假很长一段时间,不来上班了。
虽然在人力成本方面会遇到一些状况,但整体来看,随着熟练度提高,海外人力成本经历一段时间后,还是会比国内低的。
一开始的领导工作时长、风格如何,就决定了后续的团队氛围。也就是说,大家都不喜欢不断加码式的状态,而希望一开始预期就稳定的状态。哪怕一开始预期就是工作时长久的,只要预期稳定,也能接受。
本地化有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比亚迪的皮卡广告,牛仔、沙漠、扬尘,很符合海外牛仔的形象。但是也有人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眼中的老外,并不是老外眼中的生活。
另一个小故事,是有个人在询问,要出国了,想要个国外的名字,但又希望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中国人。于是,就有人建议:比亚迪-唐。
这两个故事就说明,本地化,并不是容易。不是案头研究,不是自我感动,而是要实地结合、注重细节。在本地化过程中,会有这么几个方向需要重视。
政策、制度。比如,海外当地管理机构效率还是不高的。嘉宾C分享说,所需要的材料,到了之后会发现一会儿要补一份、一会儿要补一份。比如报税证,正常不要一个月就好,但是后来拉长了四个多月。
比如有一些当地的细节规定。有一些国家要求工厂里必须有几个月的库存,这跟国内的即时供应链管理很不一样。而这些细节,没有生产时可能也不知道。
配套。供应链配套非常不完善,所以也会选择在中国生产、到海外组装等。目前有一个现象,零部件在等整机厂,觉得整机厂去了自己再过去更稳妥;但整机厂也在等,觉得零部件都去了有配套才安全。
人力。人力的成熟度需要提虑,考虑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是否和当地相匹配。学习曲线会发挥空间,国内许多“精益管理”的经验,也正在发挥作用。
就像当时日本拉面店来国内时,设计好左边是什么工具、右边是什么工具,争取走一步就能拿到所需要的工具,从而提高效率。
文化。包括社会文化、宗教、人际关系等。比如,高级人才在意的不只是工资,更可能有生活环境等等因素。比如科技公司在美国宣传用户第一,可能不如宣传科技感,更吸引优秀人才。
其次,调研先于业务,不要业务先行。国内公司喜欢先干再说,有很强的互联网迭代精神,但是出海业务,如果这么做,很有可能踩坑后,导致前功尽弃。
另外,当地人才资源,要组织好。国内派去的核心高管,也一定要扎根到一线。在文化建设方面,需要的是当地特色的公司价值观,而并不是国内价值观的简单复制。不要以为团队小,就忽略这些要素。
所以,有些国内大厂的做法是,找一个国内单身的高管,到海外做业务,然后迎娶一位当地的太太。做好资源深度扎根。
东南亚出生率还是比较高的,母婴相关仍有很多机会。比如马来西亚纸尿裤,排名靠前的就是中国人过去操盘的品牌。利用供应链优势、成熟的营销打法,两三年就可以做到前几名。
另外,货盘的模式,可以发挥直播的成熟打法,还是有机会的。但是,要注意当地政策、制度的要求,避免进得去、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