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业体育显微镜下一滴水放大100倍后有什么?

2024-02-29 17:24:5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博业体育显微镜下一滴水放大100倍后有什么?青岛西海岸新区,北纬36°,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青年赵铁夫从这里取了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后观察,发现这里竟藏着一个微缩版动物园。

  喇叭虫不时伸展身体或缩成一团,积极干饭;原生动物圈“顶流”草履虫,正在忙着;还有会光合作用的眼虫,正扭来扭去做瑜伽;一旁的细长条线虫,在线“摇人”,要跟抢夺它食物(细菌)的草履虫干架……

  在你注意不到的角落,一滴水里,生存着上亿只原生动物的动物园,正在悄然“营业”。赵铁夫把这些全部拍摄记录下来,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乐园。

  年轻人喜欢逛动物园,看“顶流网红”大熊猫,看老虎、狮子和大象,但赵铁夫有自己的“动物园”,他说这里很小,却足够美妙。“你正在看的,是一个正在你我身边的美丽新世界。”

  “微观世界其实并不单调,那里有故事,还风景如画。”长居青岛的赵铁夫是一名小有名气的科普达人,醉心于观察微观世界。他自称“地下科学家”,在抖音上有超过11万粉丝。

  观看他拍摄的每一个视频,你都能从他的镜头和语言里,感受到他对微生物世界的热爱和他从中体会到的快乐。

  视频中,他把青岛海边的比目鱼养在透明鱼缸里,在强光手电的照射下,观察清晰呈现出来的骨骼和内脏;把蜗牛放在玻璃上,用微距镜头拍下它爬行时呈波纹状蠕动的肌肉。除此之外,蚂蚁、锹甲、蜜蜂、沙蚕、藻类等各种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他镜头下的主角,是观察和探索的对象。

  赵铁夫的研究始于中学时接受的基础教育。他记得生物课本上教过一种观察草履虫的方法——因为草履虫运动得快,镜头一般很难跟上,规范操作时会在载玻片上撒点棉花纤维,再盖上盖玻片,草履虫就被束缚住了。

  但赵铁夫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在他看来,传统棉花纤维是很好用,但用量掌握很关键,而且经显微镜放大后不美观,影响观察效果。他偶然发现,某些丝状的藻类在形态上跟棉花纤维很像,也更细,更接近于草履虫生活的真实环境。尝试用藻类替代棉花后,他发现藻类不仅能束缚住草履虫,还会在蓝光的照明下闪闪发光,视觉上更漂亮,也更便于观察。

  “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表明了创新的重要性,也是赵铁夫研究微观生物的心路历程。

  一般我们认为,显微镜是一种光学仪器,可以放大人的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物体,这是一种技术理解,现在大多数国内外的显微镜设备都可以做到。但赵铁夫觉得,显微技术还可以创造照明美感。

  以他抖音上点赞量最高的一期视频《一滴水里的动物园》为例。这个视频拍摄于一年多前,那时他刚开始研究显微镜技术。普通显微镜拍出的效果大多是平面的,赵铁夫就想,自己是否能通过改装显微镜,拍出立体的效果,让画面更好看、生动。

  普通显微镜一般是明场照明,被摄微生物呈灰色、平面感,没办法还原“水中动物园”的美感。赵铁夫买来显微镜需要的零件,自己组装显微镜,他不断改进显微照明技术,自制暗场照明效果及DIC效果,画面更美,更清晰,可以看到更多细节。

  而在最新发布的《弥补中学时代的缺失》和《这里很小,但会迷失》两期视频里,赵铁夫的技术再进一步:背景变成了大海的蓝色,微生物们好似银河般闪闪发亮。“蘑菇精”缘毛类纤毛虫、“大漂亮”喇叭虫、“大顽皮”前口虫、披着“玻璃”外衣的硅藻……平时看不见的微生物在他的镜头下仿佛活跃的小精灵。

  他甚至还清晰记录下了草履虫的完整过程。因为观看细胞大多靠运气,往往只能看到后的片段。“终于可以亲眼见证很多次细胞,这是个很神奇的过程,而以前我只看过教科书上的文字和插图。”赵铁夫激动地说博业体育官网

  一般人可能很难想象,这些高度专业化的内容竟然出自一个自学者之手。这也是赵铁夫自称“地下科学家”的原因——半路出家,没有一天系统学习过相关领域的知识。

  小时候,赵铁夫就对科学着迷,爸爸送给他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打开了他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那时候爱因斯坦是我的偶像,他的E=mc^2公式太美了,我不懂,也推不出来,但我就是觉得很美。”

  但赵铁夫又不是一个能被规训的人。他不喜欢苦苦读书,不喜欢考试做题,甚至还因此被爸爸揍了一顿,当然揍了也没用。后来爸爸换了一种教育方式,父子俩比赛做题,谁解得快谁就了不起,而这种“了不起”的慕强感对赵铁夫有致命吸引力。

  就这样一道道难题解出来,间接带出他对数学、物理等科目学习的兴趣,也奠定了人生态度的底色。“生活也好,后来搞研究也好,面对一个又一个难题,我不会感到难受,而是刺激,就像小时候解那些数学题、物理题一样,解决的过程是享受的,有意思的。”

  进入高中后,不爱“苦读”的赵铁夫没办法适应紧张的学习环境,一度神经衰弱,最后考入一所不甚满意的师范大学学习英语教育专业。那时校园里,总能看到他一个人在操场上读英语,或在某个角落里看书。终于在一年后,他逃出了校园。

  2010年,他孤身一人来到北京,靠家人补贴和兼职生活,剩下的时间他骑着一辆自行车,穿梭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校园去蹭课。“喜欢什么听什么,喜欢什么看什么,没有任何限制,完全自主学习。”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赵铁夫在四年多的“流浪式”学习中,见识到很多学术大师和学者,如物理学领域的杨振宁,生物学领域的施一公等,综合接收了物理、生物、哲学、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内容,虽然没有成体系,但更加坚定了他要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当然,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半路出家的自己,知识水平跟科班出身的人肯定没法比。于是,他从儿童科普读物起步,一路读到《物理学的进化》《原生动物学专论》等专业书籍。随着他的兴趣方向从理论物理转向微生物学,他开始想亲眼看看生物课本上频频出现的那些术语——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断裂生殖……“不想让这点知识就从脑子里划过了。”

  “而且我也不是毫无优势。”赵铁夫在成为科普达人之前是一名英语老师。他曾用两年时间自制了一套记英语单词的课程。这套课程长期在几个平台位列单词类销量榜首,为他积累了科研经费。另一方面,研读生物科学领域的专著或科研论文需要很好的英语基础,甚至要懂些拉丁语、希腊语知识,这对他来说压力并不大。

  2021年,受行业变动影响,赵铁夫终于有机会转行投身自己真正热爱的科学研究领域。他想把自己学习和积累的知识传递出去,一开始做图文科普,但考虑图片可能涉及版权纠纷,他决定还是靠自己,而短视频是个很好的载体。

  他把自己的热爱投射到每一个视频中,“要符合科学性,要美,也要讲好这些‘小动物们’的故事。”这本是一条“自娱自乐”的路,却意外吸引了专业人士的关注。

  就在接受采访的当天,赵铁夫收到了从香港寄来的显微镜零件。此前,因为被他拍摄的视频吸引,香港城市大学某课题组希望与他合作,请他改装显微镜,把他的显微技术方案应用于相关课题研究。

  “现在就在慢慢研究他们的课题,毕竟对于微纳机器人、表界面科学些专业领域,我还不太了解,但难题就是用来突破的,一点点去试,我相信会有好的呈现效果。”这是一条新的“升级打怪”之路,就像显微镜诞生后的近400年中,从传统显微镜到相位差显微镜,从晶体电子显微技术到2014年的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每一次技术革新都给科研路上的后来者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赵铁夫也希望,自己可以多多去尝试,哪怕一个小的技术改进,或许都有可能给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带来一点改变。

  如今,赵铁夫每日的工作就是看书、做科研、搞创作、拍视频。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务正业”,但他自己乐在其中。

  虽然没有严格的“8小时工作制”,但他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他工作的场所在一个海边咖啡馆的二楼,这是咖啡馆经理给予的特殊许可。这位经理也曾怀揣科研梦想,他在赵铁夫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因此以这种方式表达支持。

  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赵铁夫对自己产出的每一个科普视频却有着严苛的要求。成片时间最长的一期历时17个月完成,从采集标本、培养微生物开始,观察、记录、拍摄、剪辑、文案、解说,每一步都以学术级的标准推进,有时为了拍摄一段飘体虫的完整过程就需要等上几个月之久。因为担心侵权,每期视频的配乐他也一手包圆。

  为了让大家对这个陌生的小世界感兴趣,他给每一个微生物赋予特性,观察记录它们的“虫生”故事,并用拟人化的方式生动表达出来。

  有人从他的视频中观到自身,曾有网友在他的视频底下留言:“原先一直想读生物,但高考成绩出来没法去生物A类的大学,最后权衡利弊之下选了其他专业,生物可能会一直是我的遗憾吧。以后可能只能看看生物视频了,算是弥补我的遗憾。”赵铁夫“狠狠共情”,他说自己做微生物的科普视频不仅弥补了自己的遗憾,也能够让其他人在这里产生共鸣,这是让人非常感动的事。

  他的视频也吸引到一大批学生、家长和老师驻足,《一滴水里的动物园》《微缩宇宙里的吃播》等多个视频更是被搬上中学、大学课堂。很多人留言说:“生物课要这样上,孩子肯定爱学习”“坚持做下去吧,我的生物补习课就靠你了”“再次坚定了我要学生物科学的决心”……有人一边看视频一边认真做笔记,还人一边说“线虫真恶心”,一边说“看了一年多还是停不下来”。

  在赵铁夫看来,拥抱梦想、保持热爱是他的初心,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学科并产生兴趣,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事。赵铁夫说自己或许是一个“不靠谱”的人,但很幸运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方式,不会被束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规划人生。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