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业体育官网电影《奥本海默》中“戏”惹怒印度但也有人窃喜

2024-05-17 05:07:2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博业体育官网电影《奥本海默》中“戏”惹怒印度但也有人窃喜电影中有一场戏,奥本海默和情人塔特洛克发生关系后,塔特洛克拿出一本《薄伽梵歌》,让奥本海默诵读了其中一句话:“现在我成了死亡之神,世界的毁灭者”。

  由于这部电影火爆,世界各地的观众都知道了这部印度教经典,间接传播了《薄伽梵歌》。这稍微安抚了愤怒的印度,甚至有人窃喜。

  萨古鲁认为,奥本海默在描述人类首次核试验时说:“当一千个太阳在空中爆炸,我将作为死亡到来,震动世界。”这句话出自《薄伽梵歌》。两者相隔了数千年,描绘却如此准确一致,神不神奇?

  这部电影也有单纯的一面,导演把奥本海默塑造成了阿周那式的人物。他起初内心有矛盾,一旦行动起来,就勇往直前。

  作为刹帝利种姓,他应当履行职责,勇敢走向战场。无奈对手却是自己的表兄弟,昔日的恩师和朋友,这让他无法痛下杀手。

  阿周那请求车夫克里希那帮助自己。克里希那是毗湿奴的化身,又称“薄伽梵”。他们之间的对话成就了《薄伽梵歌》。全书分为18章,共700颂

  当电影《奥本海默》上映不久,网上开始流传奥本海默讲话的电影资料。在黑白胶片中,奥本海默的头像占据了画面大部分。

  他说:“(有了之后)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了。有人笑,有人哭,更多人沉默。我记得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现在成了死亡之神,世界的毁灭者。”

  这部电影用黑白和彩色构成。彩色部分是奥本海默的主观视角,他向审查委员会讲述了自己研发的过程。黑白部分则是反派人物施特劳斯的客观视角。

  他是一位懂得钻营的政客。彩色和黑白部分都带有主观倾向博业体育。彩色部分展示了奥本海默的精神世界,黑白部分则折射出施特劳斯的执念和嫉妒心。这是导致奥本海默后来悲剧的主因。

  奥本海默出生在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天赋甚高。1922年,18岁的奥本海默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他迷恋上了印度哲学。他毕业后去了剑桥大学等地进行深造。当他从欧洲回到美国后,选择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他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学习梵文,目的就是阅读梵文版《薄伽梵歌》,自己体会原文的精妙,同时会有自己的理解。

  《薄伽梵歌》的核心思想是行动至上。人生在世,必须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计较自己行动的成败得失,不带个人和功力色彩。这被称为业瑜伽。

  一位印度学者告诉我,《薄伽梵歌》有多个版本,内容和注释都有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行动至上,有为胜于无为。

  那场发生在俱卢之野的古代战争已经远去,却成了现实生活的隐喻。克里希那对阿周那的讲述,同时也在教导芸芸众生。

  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活法,这些活法不仅因人而异,在人生不同阶段也会有所不同。信仰和行动才是贯穿生命的主线。

  同阿周那一样,奥本海默在研究的过程中,完全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所背负的责任,以及后果。他没有别的选择。

  当然,如果没有奥本海默,也会有科学家研发出。只是机会选择了美国,美国又选择了奥本海默。

  二战初期,美国并没有搞的实力,当时德国汇集了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原子裂变现象也是首先在柏林实验室被发现的。

  历史的机缘巧合,使得曼哈顿计划诞生在美国。奥本海默带领着一批科学家,在洛斯阿拉莫斯进行秘密研究。

  美国研发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德国纳粹。当制造出来后,德国纳粹已经投降。美国总统把目光投向了正在负隅顽抗的日本军人。

  1945年8月,美国先后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当核爆的烟尘尚未散尽,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对于自己研发出,奥本海默曾经告诉《纽约时报》记者:成功存在不确定性,但职责没有不确定性。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现在也不后悔,因为我已经完成了我的工作。”他认为制造是科学家的责任。如何使用,则是家的责任。

  苏联在1949年8月成功地进行了核试验后,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麦卡锡主义此时开始在美国盛行,者。奥本海默的反核扩散和反对发展氢弹的立场,被质疑为对美国的不忠诚。

  新任命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施特劳斯曾经被奥本海默羞辱过,他组织了一场听证会,主要邀请不喜欢奥本海默的人。奥本海默受到了不公正对待。1954年,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证被吊销。

  奥本海默一直保持着内心的纯粹,他生活在“真理”的世界里,而大部分人却生活在“利益”的现实中。这也让他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最智慧的人却受困于自己的智识,这是古今人类的一大难题。奥本海默无法自我解脱,只能从《薄伽梵歌》中寻找答案。

  在遭受一连串的后,奥本海默不卑不亢,顺然接受。1967年2月18日,他因喉癌去世,其名誉尚未恢复。

  他记得《薄伽梵歌》里的一句话:“一个人临终时能记住什么,在离开肉体后就能获得什么。无论他一生想着的对象是什么,唯有他临终时记住的对象,才能在死后得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