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业体育妙境长老讲解《瑜伽师地论》WORD格式 2H331-380T357a

2024-03-07 08:34:5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博业体育妙境长老讲解《瑜伽师地论》WORD格式 2H331-380T357a妙境长老讲解《瑜伽师地论》WORD格式 2H331-380T357a《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披尋記》p1250-p1253.2000/2/24.Tape357a 酉六、已成熟補特伽羅相(分二科) 戌一、徵 云何已成熟補特伽羅相。 第四大科,成熟有情處及成熟自佛法處,一共是分六科;現在是第六科,已成熟補特伽羅相。這裏邊分兩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已經成熟的補特伽羅相?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聲聞。 戌二、釋(分三科) 亥一、聲聞(分三科) 天一、下品成熟 謂諸聲聞先已串習諸善法故,若時安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非於現法證沙門果;...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披尋記》p1250-p1253.2000/2/24.Tape357a 酉六、已成熟補特伽羅相(分二科) 戌一、徵 云何已成熟補特伽羅相。 第四大科,成熟有情處及成熟自佛法處,一共是分六科;現在是第六科,已成熟補特伽羅相。這裏邊分兩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已經成熟的補特伽羅相?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聲聞。 戌二、釋(分三科) 亥一、聲聞(分三科) 天一、下品成熟 謂諸聲聞先已串習諸善法故,若時安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非於現法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 成熟裏面有聲聞、緣覺、菩薩三種差別,現在先說聲聞的成熟相貌。「謂諸聲聞」:就是很多的屬於聲聞種性的人;「先已串習諸善法故」:就是他過去的時候,已經連續不斷地學習佛法的原因。 「若時安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非於現法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解釋聲聞裏邊分三科,第一科是下品成熟。「若時安住下品成熟」:若是這個時候,這位聲聞人他停留在下品成熟的階段。 什麼叫做「下品成熟」呢?「爾時便有下品欲樂」:就是那個時候,他內心裏面對於佛法的學習,在他內心裏面有下品的歡喜心;他對於佛法的歡喜心是下品的,就是初一層的、初開始對於佛法的歡喜心,就是那個歡喜心不是很有力量。「下品加行」:他有這樣的欲樂,也就是他對於佛法的信心不是很強;他對於佛法裏面,開始做功課,也是下品的加行,不是很深刻的。 「猶往惡趣」:因為他對於佛法的信心不是很強烈,用功修行也並不是那麼樣的有很深的程度,他不能調伏他的煩惱,他不能決定不做惡事,所以他「猶往惡趣」:他雖然是相信佛教了,但是他還可能到三惡道去的。 「非於現法證沙門果」:他不能在現在這個時候用功修行、得入聖道,他不能。「非於現法得般涅槃」:當然,不能得聖道,所以現在也不能夠入「涅槃」。入涅槃要到阿羅漢的境界才可以。﹙得「沙門果」,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叫沙門果。﹚就是他不能得入聖道,還是凡夫的境界。這是聲聞人的下品成熟的相貌,下面第二科是中品成熟。 天二、中品成熟 若時安住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 「若」是這個「時」候,這位聲聞人,能「安住」在「中品」的「成熟」的程度,「爾時便有中品」的「欲樂」:就是對於佛法的信心;「中品加行」:也是中等的用功修行。這個中等的用功修行,達到什麼程度了呢?「不往惡趣」:他是決定不做惡事;他能達到這個程度,不做惡事。不做惡事,所以不到惡趣去。決定不做惡事,也就是能調伏煩惱了。因為做惡事是由煩惱發動的;能不做惡事,就是能調伏煩惱了;能調伏煩惱所以不做惡事,也不往惡趣。 「於現法中證沙門果」:他在現在的生命體裏面,能成就聖道了。那就是他這個中品的加行,能調伏煩惱、修四念處,能夠成功了,能得證初果、或者是二果,能達到這個程度。「非於現法得般涅槃」:但是他不能現在得四果,若得四果就可以入涅槃了。可見這個中品這個程度是很高了。 天三、上品成熟 若時安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即於現法得般涅槃。 「若時安住上品成熟。」這是第三科上品成熟。若是這位修行人,這位聲聞種性的佛,他能夠安住在上品成熟的階段。爾時便有「上品欲樂」:那個時候他就有最強烈的對佛法的信心,有「上品」的「加行」:很勇猛地用功修學四念處的。 「不往惡趣」:決定是不到三惡道去了。「於現法中」就得「沙門果」;「即於現法得般涅槃」:就能入無餘涅槃。這是聲聞人的三品。從這三品上看,這個初品就是不能調伏煩惱,中品能調伏煩惱,上品能入涅槃,有這麼多的不同。 亥二、獨覺(分二科) 天一、例同 如說聲聞,獨覺亦爾。何以故?道與聲聞同種類故。 第二科是獨覺,分兩科,第一科例同。 「如說聲聞」:如前面所說的聲聞人成熟的相貌,獨覺的人也是這樣子。「何以故」?為什麼他們是相同的呢?「道與聲聞同種類故」:獨覺乘的人。他們修學聖道的情況,和聲聞人是一類的,同是學習苦集滅道四諦,同是學習苦空無常無我,同是修學四念處的,他們同是沒有大悲心的。這是例同,同於聲聞人。下面第二科顯他的不同。 天二、顯別 而此獨覺與諸聲聞有差別者:謂住最後有最後所得身,無軌範師。宿習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究竟斷滅一切煩惱,證阿羅漢:故名獨覺。 「而此獨覺與諸聲聞有差別者」:既然是相同,為什麼稱之為獨覺呢?那還是有不同的地方。與諸聲聞有差別的地方是什麼呢? 「謂住最後有最後所得身,無軌範師」: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願不同。獨覺乘的人,他的願,願意最後得道的時候,生在無佛、無佛法的世界;他有這樣的願,那就和聲聞人不同。「謂住最後有」:就是他這個生命體叫做「有」,這個「有」是最後的邊際,在此有之後再沒有了,沒有這個生命體了。所以住在最後有的時候,最後所得的身體,他就要得辟支佛道了。得辟支佛道的時候,是「無軌範師」:沒有為他做軌範的師長,就是他沒有老師,他能無師自悟,「無軌範師」。 「宿習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沒有老師,他怎麼能得聖道呢?「宿習力故」:就是過去生中,應該不是一生,他學習佛法的力量非常得強。「宿習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他過去生中,他修學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所以今生也自然就能修習,不用師父,他就能修這個三十七菩提分法,也能這樣修行,也能修無我觀。 「究竟斷滅一切煩惱,證阿羅漢」:修這個四念處、修這個禪成功了,究竟地斷滅了一切愛見的煩惱,沒有剩餘的;「證阿羅漢」:他就證入了無生的境界;「故名」為「獨覺」:沒有老師,所以叫做「獨」自一個人可以「覺」悟聖道。這是獨覺。 下面第三科是菩薩,分兩科,第一科標三品。 亥三、菩薩(分二科) 天一、標三品 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 前面說聲聞人有三品,獨覺也是有三品,現在說菩薩也有三品。 「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的時候,叫做「下品成熟」:就是他能夠栽培資糧,進一步地修四加行,這時候叫做勝解行地。有勝解、有勝行,能夠通達第一義諦、能夠修學六波羅蜜、修四加行,這時候叫做下品成熟。 「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這個「勝意樂地」這個「意樂」,其實也就是對於佛法有信心。有信所以也就有願,願得無上菩提。就是他有殊勝的意願,願得無上菩提、願度一切眾生,他有這樣的殊勝的意願。但是這個心,沒有愛見的污染,是無愛見的,所以是清淨的,清「淨」的「勝意樂」地。這樣子呢,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得了無生法忍才成就了清淨的勝意樂。沒得無生法忍之前,在勝解行地的時候,也是有勝意樂,但是不清淨。現在得無生法忍之後,有清淨的勝意樂,這個時候叫做「中品成熟」。 《披尋記》一二五一頁: 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者:此說中品成熟應非唯住淨勝意樂地;住行正行地,亦此攝故。下說住中品成熟盡第二無數劫邊際故。今未具說,然義應知。 「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者:此說中品成熟應非唯住淨勝意樂地」:應該不是只是住在淨勝意樂地,就是不只是住在初歡喜地。「住行正行地」:就是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叫做行正行地。「亦此攝故」:也屬於淨勝意樂地,是這樣意思。 「下說住中品成熟盡第二無數劫邊際故」: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因為下邊本論的下文在〈住品〉中,「住中品成熟盡第二無數劫邊際故」:那就是到了燃燈佛,遇見燃燈佛的時候,是第二阿僧祇劫的邊際,「盡第二無數劫邊際故」。「今未具說,然義應知」:現在沒有詳細說,可是有這樣的義,應該知道。這是菩薩的中品成熟。 住墮決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 這個上品成熟的菩薩是怎麼個情形呢?就是已經安住在入於「決定」地,就是第八地;「到究竟地」:就是通過第九地達到第十地的時候;「名上品成熟」。這是標這個三品,下面第三科解釋三品;分兩科,第一科辨品類;分三科,第一科下品成熟。 天二、釋三品(分二科) 地一、辨品類(分三科) 玄一、下品成熟 若時菩薩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此盡第一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未相應。 「若時菩薩住下品成熟」的時候,「爾時便有下品」的「欲樂、下品」的「加行,猶往惡趣」:這位菩薩還有可能會到三惡道去。「此盡第一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未相應」。這是「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還是到惡趣的世界去的。 「此盡第一無數劫」的「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的「善法,當知一切皆未相應」:這樣子,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的善法,還沒有成就。這位菩薩沒有與這樣的清淨法相應,就是沒得無生法忍。 在窺基大師的解釋,他說這個菩薩因為度化眾生而引起了問題,所以到三惡道去;若是他不度眾生的時候,他是不會到三惡道的。說一個譬喻,說是金翅鳥到海裏面去捉這個龍吃,牠把龍捉住了的時候,牠要吃這個龍的時候,牠就從海裏面…牠那個翅膀一搧動就把海水就搧開了,然後裏邊的龍就現出來,這個金翅鳥就把龍捉住了,就啣住這個龍跑到七金山上去吃。牠這個時候呢,牠那個腳裏邊有泥,這個金翅鳥(就是妙翅鳥)的腳有泥;牠是因為捉龍,所以這個腳上有泥。這是個譬喻;譬喻這個初發心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他才有染、才有過失,所以才「猶往惡趣」。如果他不去度眾生,他本身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是有這樣的解釋。 「此盡第一無數劫邊際」:就是第一阿僧祇劫的後邊。「熾然無動」:又熾然、又無動的「極善清淨覺品善法」還沒有成就,這位下品成熟的菩薩還沒有成就這個功德。 《披尋記》一二五一頁: 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者:此中覺品善法,謂即菩提分法應知。餘如下釋。 「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者:此中覺品善法,謂即菩提分法」:就是三十七道品,「餘如下釋」。 玄二、中品成熟 若時菩薩住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的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二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覺品善法,已得相應;極善清淨覺品善法,未得相應。 這下面是第二科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的欲樂」:就是中品的信心。「中品加行」:中品的努力修行。「不往惡趣」:他不會到三惡道去了。中品成熟就是得無生法忍以後;「不往惡趣」。 「此盡第二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覺品善法,已得相應」:那就是到了第七地。「已得相應」。「極善清淨覺品善法,未得相應」:極善清淨的善法還沒有成就;那就是第八地以上的境界了。現在第三科上品成熟。 玄三、上品成熟 若時菩薩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三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悉成就。 「若時菩薩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的「欲樂」:就是上品的信心;「上品的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三無數劫邊際」:就是到第十地菩薩了。「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悉成就」了。 這三品都解釋完了。現在第二科解釋種種。前邊是辨品類,說明菩薩有三品;現在第二科解釋這個種種。 地二、釋種種 今於此中性淳厚故,極猛盛故,能有上品廣大果故,大勝利故,名為熾然。 「今於此中性淳厚故」:就是這個菩薩在這個第二品成熟、第三品成熟裏面;「性淳厚故」:因為他已經證悟了無為法,得了無為法心裏面清淨,也比較寬厚,就是心不動了。他證悟了第一義諦的時候,這個有為法的境界不能動搖他。所以叫做「淳」淨寬「厚」。 「極猛盛故,能有上品廣大果故,大勝利故,名為熾然」:這個上品成熟、中品成熟裏邊,有那個「熾然無動覺品善法,已得相應;極善清淨覺品善法,未得相應」,這是第二。第三裏面說,「不往惡趣,此盡第三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悉成就」。那麼這裏邊這二品(中品、上品)裏面都有這句話;這句話,這裏面加以解釋。什麼叫做熾然呢?「今於此中性淳厚故」:就是證悟了無為法了。「極猛盛故,能有上品廣大果故,大勝利故」,所以叫做「熾然」。這是解釋熾然。 《披尋記》一二五二頁: 今於此中性淳厚故等者,謂性成就淨勝意樂,名性淳厚。一切善法不由思擇熾盛現前,名極猛盛。由是因緣,在在生處受增上生,於彼生中超餘種類,是名上品廣大果。又復成就無量威力神變,名大勝利。 「今於此中性淳厚故等者,謂性成就淨勝意樂」:就是這個聖人,他的內心裏面成就了內心的清淨,有廣大、離相的慈悲願,離一切相發阿憺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叫做「淨勝意樂」,所以叫做「性淳厚」。 「一切善法不由思擇熾盛現前,名極猛盛。」這個淳厚這句話講完了;極猛盛這句話怎麼講呢?「一切善法不由思擇」:就是六波羅蜜、無量無邊利益眾生的善法。「不由思擇」:他不需要特別地去思惟觀察。「熾盛現前」:就很顯著地,這一切善法就現前了;一方面用於求無上菩提,又能夠迴向一切眾生。「名極猛盛」:這個極猛盛是這個意思。「性淳厚」:就是與第一義諦相應了的意思。「極猛盛」:就是六波羅蜜現前。這叫做「名極猛盛」。 「由是因緣,在在生處受增上生」:由於他無量功德常時時地現前,「由是因緣,在在生處」:或者生到人間,此處彼處、或者生到天上,此天彼天,各式各樣的地方。「在在生處」:無論是在什麼地方;「受增上生」:他能領受這個增上的這個眾生的生命,就是或者生天上也特別得殊勝;來到人間他的果報也特別殊勝。「於彼生中超餘種類」:這位菩薩到天上也好、來到人間也好,他的功德、他的果報,總是超過其餘的眾生的,所以「在在生處受增上生」。「於彼生中超餘種類」:在那一類的眾生裏面,他總是更殊勝,超過其餘種類的眾生。「是名上品廣大果」:這個上品廣大果是這個意思。 這個「極猛盛」是說善法的現前特別殊勝,「能有上品廣大果故」。能有上品廣大果,就是他「在在生處受增上生,於彼生中超餘種類,是名上品廣大果」,這個增上果就是廣大果。 「又復成就無量威力神變,名大勝利」:這位菩薩在那個時候,他又能成就無量無邊的有威力的神變,叫做大勝利。那這可見是得了四禪,得了四禪才能有神通的威力。 不轉還故、不退墮故、常勝進故,名為無動。菩薩地中最無上故。 「不轉還故,不退墮故」:他這位菩薩的意願非常地堅定;如果這樣的意願建立了,他就不會轉還,忽然間又變了,我不發願了,不是的。「不退墮故」:他不會退墮到二乘的地位,更不能退為凡夫了。「常勝進故」:他常能向前進步,進步到更好的境界。 「名為無動」。這個無動可見是有這麼多的意思,一個是熾然的意思,一個是不轉還的意思;(註:三義應該是:不轉還故、不退墮故、常勝進故)有這樣的功德,名為無動,常勝進故,有這三義,名為無動。 「菩薩地中最無上故」:在菩薩地裏面,這位菩薩是最高尚的。 《披尋記》一二五二頁: 不轉還故等者:〈攝事品〉說:言無動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隨所獲得,隨所積集,所有善法,皆無退轉;於當來世,能無退減。如是菩薩,隨所經歷彼彼日夜,隨所過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無減。(陵本四十三卷二十頁)。此中三義,準彼應釋。 「不轉還故等者:〈攝事品〉說」:〈菩薩地〉有〈攝事品〉,〈攝事品〉說:「言無動者」,是什麼意思呢?「謂此菩薩意樂淨故」:就是這位菩薩他內心的意願是特別清淨的,就是他能安住無為法,能與第一義諦相應的關係,所以心裏面清淨。 「隨所獲得,隨所積集」:隨他所獲得的善德,也就是隨他自己努力積集的功德。「所有善法,皆無退轉」:他所成就的善法,不會再失掉了的。這是解釋這個無動,也無退轉的意思;「皆無退轉」。 「於當來世,能無退減」:他現在是成就了功德不失掉;在當來世的時候,他現在成就的功德也不失掉。「如是菩薩,隨所經歷」:隨他所經過的;「彼彼日夜」:一天一天的這個時間。「隨所過度彼彼自身」:或者生天身,或者生人身,各式各樣的生命。 「所有善法,如明分月」:月是半月半月,半月是黑月,半月是白月。白月就是明分月。「唯增無減」:他所有的善法,經過了很多的時間,他的善法不減少。「(陵本四十三卷二十頁)。此中三義,準彼應釋。」這裏說的「三義」這幾句話: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這幾句話。一個不轉還,一個是不退轉,一個無退減,一個為增無減,一個不轉還,一個不退墮,一個常勝進,這三句話。「常勝進故,名為無動。菩薩地最無上故」。 《披尋記》一二五二頁: 不轉還故等者:〈攝事品〉說:言無動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隨所獲得,隨所積集,所有善法,皆無退轉;於當來世,能無退減。如是菩薩,隨所經歷彼彼日夜,隨所過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無減。(陵本四十三卷二十頁)。此中三義,準彼應釋。 「不轉還故等者:〈攝事品〉說:言無動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隨所獲得,隨所積集,所有善法,皆無退轉」:就是他得無生法忍,與第一義諦相應這一方面,叫做意樂淨。得無生法忍之後,他還繼續地做種種功德,隨他所獲得的功德,隨他所積集的功德,就是所有善法。「皆無退轉」:不會再退失掉的;成就了善法,他就不失掉了。 「於當來世,能無退減」:當時不退轉;到了未來世的時候,這個善法也不退減。 「如是菩薩隨所經歷彼彼日夜,隨所過度彼彼自身」:在時間上說叫日夜;在他的生命體上,隨著時間也逐漸逐漸地有變化。「所有善法,如明分月」:月有黑月、有白月,這個明分月就是白月。「唯增無減」:他的善法只有增,而不減少。「(陵本四十三卷二十頁)。此中三義,準彼應釋」。這裏說的「不轉還故,不退墮故,常勝進故」,就是準照彼四十三卷二十頁說的,可以解釋。 當知說名極善清淨。 就是「不轉還,不退墮,常勝進」,能夠「無動」,所以叫做「極善清淨」的善法。 《披尋記》一二五二頁: 當知說名極善清淨者:〈增上意樂品〉說:又諸菩薩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樂,是名菩薩善清淨意樂(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頁)。由是當知,極善清淨非下地有,故最無上。 「當知說名極善清淨者:〈增上意樂品〉說:又諸菩薩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樂,是名菩薩善清淨意樂。」「又諸菩薩到究竟地」:就是由初淨勝意樂地,就是初歡喜住,初歡喜地,那麼達到第十地的時候,叫做到究竟地。在這中間「所有一切」的「增上意樂,是名菩薩」的「善清淨意樂。(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頁)」上說的。「由是當知,極善清淨非下地有」:下地是沒有,初地不如二地,二地不如三地,乃至第十地。第十地名為極善清淨意樂。這是把菩薩的三品成熟解釋完了。 現在第三科是料簡。這個料簡是前面這個第四科「成熟有情處及成熟自佛法處」,它是分三科,第一科標列,第二科隨釋;隨釋裏面一共分六科,已經講完了,現在是料簡。所講完的這幾大段文裏面再重新地加以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品類的差別;分兩科,第一科唯下品攝。 申三、料簡(分二科) 酉一、品類差別(分二科) 戌一、唯下品攝 當知此中,若財攝受所作成熟、若神通引攝所作成熟、若隱密說法所作成熟、若下品加行所作成熟、若唯聽聞所作成熟。如是五種所作成熟,若於長時修習彼法,尚為下品;況於少時修習彼法。 「當知此中,若財攝受所作成熟博业体育官方APP,若神通引攝所作成熟」:當知在這裏邊這個成熟的情況不一樣,有下品、有中品、有上品。「若財攝受」:若是這位菩薩用財來接引那個眾生,使令那個眾生在佛法裏面栽培一點善根的話,這是一種。 「若神通引攝所作成熟」:說是那個眾生,是因為看見菩薩現神通而相信佛法的;用神通引導他來到佛法裏面栽培一點善根,所作成熟。 「若隱密說法所作成熟」:這個眾生是因為那位菩薩的隱密說法,就是把這個甚深廣大的佛法沒有講,就說一些淺顯的佛法,就這樣引導他相信佛法了,而他在佛法裏面栽培一點善根。 「若下品加行所作成熟」:他相信了佛法以後,他在佛法裏面栽培善根,是下品加行;他不肯多努力,小小地用點力量,小小地拿出一點時間栽培善根,多了沒有時間。下品加行所作成熟善根。 「若唯聽聞所作成熟」:若是這位眾生他聽聞佛法,有一點信心,但是只是聽聞而已,只是這麼一聽聞所作的善根成熟。 「如是五種所作成熟,若於長時修習彼法,尚為下品;況於少時修習彼法」。這個「如是五種所作」的善根的「成熟」,就是前面說的財攝、神通攝,隱密說法所作成熟,下品加行,唯聽聞所作成熟,這五種所作的善根。「若於長時修習彼法」:假設這位眾生,長時期地這樣子接受菩薩的財攝受、神通的引導、隱密的說法、下品的加行、唯聽聞所作成熟;常時期地這樣栽培善根,「尚為下品」:那這個人還是屬於下品的,他不是中品、也不是上品,這可見這個人是個鈍根人。「況於少時修習彼法」:長時期修習彼法還是屬於下品,何況是少時間修習彼法、栽培善根呢?那當然是更是下品了。那麼這是什麼叫做下品,這是用這五種;這五種就是那二十七種裏邊的五種。 戌二、通三品攝(分三科) 亥一、三品 其餘一切成熟因緣所作成熟,當知皆有三品道理。謂若於彼下品修習,成下成熟;中品修習,成中成熟;上品修習,成上成熟。 「其餘一切」:就是二十七種差別裏邊,把這五種挑出去,剩餘的;剩餘的就是二十二種。「一切成熟」的「因緣所作」的善根的「成熟,當知皆有三品道理」:都有上中下品的不同。 「謂若於彼下品修習,成下成熟」:「謂若於彼」,佛菩薩為他栽培善根的時候,他是下品的修習,沒有多努力,沒有數數地修學聖道;「謂若於彼下品修習」,那就「成」了「下品」的成「熟」了。這「中品」的「修習,成中品」的成「熟」。「上品修習,成上品」的成「熟」了。這就看自己用的努力是多少了。 除掉了的那五種的情形,那個人就是修了一點福德而已,慧是很少的,修慧修得很少。剩下的二十二品那就是不同,和那五品可是不同了。但是努力少,也還是下品。中品修習就成中品成熟;上品修習就成上品成熟了。這是通三品攝;第一科是三品,現在第二是九品。 亥二、九品 此下中上三品成熟,當知一一復有三品。於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成熟;於中品中,有中下、中中、中上三品成熟;於上品中,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成熟。 前面說這個下中上這三品的裏面,一一中還有三品不同。 「於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的「成熟」:這個下品的成熟,在前邊〈聲聞地〉裏面的〈趣入品〉裏面,也有提到這個事情。那裏邊說到下品成熟,就是沒有多栽培,只是栽培了一個時期,栽培一點信戒聞捨慧,那麼那就是屬於下品了。現在這下品裏面還分三品,「一一復有三品。於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成熟」。 「於中品中,有中下、中中、中上三品成熟」:這個中品,在〈聲聞地〉的〈趣入品〉來說,他是數數地栽培善根,今生也栽培善根,來生也栽培善根,來生也栽培善根,可能不只是一生、二生、三生這麼栽培。 「此下中上三品成熟,當知一一復有三品。於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成熟;於中品中,有中下、中中、中上」的「三品成熟;於上品中,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的「成熟」。這個中品善根的栽培,就是接近得聖道,而沒得聖道;但是他超過了下品的栽培成熟。這個上品成熟它裏邊的這個分際,就是他可以得聖道了!他可以得聖道,可以得涅槃了,他的善根達到這個程度。「於上品中,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成熟」。 亥三、無量品 如是等類諸佛菩薩成熟有情,當知展轉差別道理,有無量品。 這是第三科,無量品。「如是等類」:指前面說的這些差別,「諸佛菩薩成熟有情」:諸佛菩薩來到世間教化眾生,用種種善法來成熟眾生的善根。「當知展轉差別」的「道理,有無量品」那麼多的不同。一共是二十七品,拿出去五品,剩下二十二。二十二都有三品,三品裏還有三品,這樣子數目也是不少了,所以「有無量品」。 酉二、自他差別(分二科) 戌一、為自成熟 此中菩薩,由前所說成熟因緣,為欲成熟自佛法故,精勤修集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 這是第二科自他的差別。前面第一科是品類差別,現在是自他差別;分兩科,第一科為自成熟。 「此中菩薩,由前所說成熟因緣」:前面所說的成熟因緣就有下中上的不同。「為欲成熟自佛法故」:現在說什麼呢?說這個菩薩想要成熟自家的聖道功德。「精勤修集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他特別地精進而不懈怠,修集這個「諸根」的「成熟」、和「善根」的「成熟」、和「智慧」的「成熟」、還有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的差別。 戌二、令他成熟 又欲令他諸有情類補特伽羅,乘三乘法而出離故,往善趣故,修集如是六種成熟。 這是第二科令他成熟,前面說自家成熟,這是令他成熟。「又欲令他諸有情類」:菩薩還有大悲心,他想要教化其餘的眾生,「諸有情類補特伽羅,乘三乘法」:學習聲聞、辟支佛、佛法;「而出離故」:出離生死的緣故;「往善趣故,修集如是六種成熟」:那麼,教化其他的眾生出離生死,往善趣故,修集如是的六種成熟。 第 11 頁,共 11 頁

  本文档为【妙境长老讲解《瑜伽师地论》WORD格式 2H331-380T357a】,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