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能力训练教案范文

2024-06-22 15:33:1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认知能力训练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保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社会的发展要求新时代的人才能够较快地适应现实的变化,较好地处理各种复杂多变的问题,并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不断探索在教学中通过“训练—发现—发展”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创新、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新课程环境下,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已经成为当今考试命题的方向,因此,在能力立意的背景下,这就决定了高考应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根据试题的要求,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重要信息,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因此,本人通过“训练—发现—发展”策略,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探究技能,感悟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能力的提升。

  “训练—发现—发展”策略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各种训练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力求对知识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创新,培养自己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进而能用新知分析新情景新问题,使学生调动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得以发展提升的策略。(如图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将所学的经验改变后运用于新情景的学习。在迁移过程中,学生必须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辨别学习新的知识。如果已有的经验概括水平较高,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并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这样迁移就顺利,新的知识、技能就得以接受与掌握。教师要根据迁移规律,善于用多种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知识的概括水平,提升调动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的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已经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是积极的、促进的,称为学习的正迁移,反之这种影响起到抑制或消极的干扰作用,被称为学习的负迁移。由此可见,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习迁移的效应,训练学生实现学习的正迁移,防止学习的负迁移。

  研究发现,要引发学习的正迁移,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让学习者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做到正确解释、有序贮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保证使用时的正确提取。因此教师要在训练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的逻辑体系,知道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它们共同能证明的问题,使学生在首次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同时大脑的记忆及思维都会相对集中收缩到某一类知识上,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学生遗忘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对学生也是一种“发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自己内化的系统性知识库,加强了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为更迅速和准确地调动和运用信息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知识网络训练,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纵横角度整理知识结构,而且要根据已经建立的知识网络解读知识原理,进一步调动和运用信息分析解决新情景,探究出更多的成果,实现学习的正迁移。教师把单元的基本内容(核心概念或重要原理)写出来,以此为基点,引导学生讨论,回顾各知识点要掌握的角度,再对全单元内容进行逻辑编码。这样教师提起“一条线”,学生就能发展出“一”,自己织线成网作为作品上交,老师可以在堂上进行点评,或者由学生互相点评交流,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内在联系的掌握情况,对不合理、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没有建立或建立了错误联系的结构图进行完善,在这过程中尊重了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训练了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

  学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发现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案既要反映学习结果,更要体现学习过程。“学案”训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突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主动“发现学习”的乐趣。“学案”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案,“学案”的编写应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也应体现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处理。“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知识回顾、新知探究、知识应用、反馈检测等内容,通过“学案”训练,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学习,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在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后,进一步提高调动和运用信息能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学习,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能力提升。

  传统的中文教学法课程,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师范生试教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师范生面对整节课复杂的教学,实习试教时难得要领。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师范生对教学技能课程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导致投入的精力不足,有的学生不肯在教学技能训练上投入大的精力。因此,尽管师范生掌握了一些关于教学的基本理论,但是往往对课堂教学,却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有必要加强中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对中文教学法课程进行改革。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是20世纪60年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它的主要特征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将复杂的教学活动分解为各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教学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可以反馈的系统进行教学训练。实践证明,微格教学比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难,使师范生可以从反馈系统中像一位观众那样来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反复训练、纠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熟练地掌握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技能。目前,它在世界各国的师范教育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微格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理论发展和实际运用推广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中,很快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使许多有经验的资深教师突破了教学所谓“高原期现象”,使教学水准更上一层楼。微格教学的理念核心是批评师范教育只重视理论灌输、轻视教师成长的基本前提——态度与技能的培训,提倡对教师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进行大规模的实质性探讨。

  提高训练的效果,必须掌握训练的策略。在训练策略上,第一,将复杂的技能进行分解训练;第二,每一训练步骤要有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按照这种思路安排训练就可以化难为易,各个击破,有利于复杂技能的训练。根据微格教学的相关理论,把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形成教学技能专题。对每一要素技能提出明确的要求,展示相关的示范材料,制定出量化的评价标准,据此对师范生进行训练,并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分类训练的策略易于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当每项简单的要素技能掌握之后,再综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

  为适应中文教法课程的改革,根据微格教学的相关理论,把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分解成教学语言技能、导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等七个教学技能专题,对中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

  在训练方法上,要抓住四个环节。第一,认知环节。认知环节是技能训练的前提环节。任何技能的学习都是从对该技能的认知开始的,并且在训练中不断加深对该技能的认识。课堂教学技能的认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观方式,如观摩示范、录像课等;另一种是符号方式,如阅读材料、学习各种资料等,简明扼要地对技能进行描述,揭示要义。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课的时间,按照专题进行讲解。在课堂上,力求把知识点讲清楚透彻,使学生明白所学技能的概念、功能、构成要素、类型、应用要点,并以此为指导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第二,练习环节。练习环节是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通过实践操作演练获得技能的过程。练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结合教学实践自我练习,也可参加有组织的培训活动进行练习,还可以参加评比、竞赛活动进行练习。我们的常规做法是,采取课堂试讲和课后小组练习相结合的办法,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一个教学技能要点后,布置相关的技能训练作业,并明确本技能的训练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按照此评价要点进行课后训练。在开学之初,就把学生分成训练小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作为负责人,组织监督学生进行训练。同时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确定每个小组的训练时间和地点,按照要求进行定时定点训练。这样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具体要求的练习,反复实践矫正,会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每年都举办教学技能大赛,通过竞赛促进练习。第三,反馈环节。反馈环节是技能训练中绝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训练的反馈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实现。由指导教师、训练的同组人员提供的教学外部反馈;执教者自身从操作中获得领悟、体验和认识的内部反馈;用微格实验室的录像进行的音像反馈。在实际训练中,这三种渠道往往同时开通。一是训练者从音像记录中看到自己联系中的表现,形成强烈刺激易于发现和矫正技能缺陷;二是音像反馈可自如控制如重放、慢放,有利于更细致、深入地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训练中期,要重视外部反馈,以获得多方位的反馈信息,集思广益地完善教学技能。训练后期,宜重视内部反馈,借助自己的体验摸索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第四,研讨环节。这一环节可贯穿训练过程始终,通过个体专研和集体探讨来实现。教师和小组成员在现场认真讨论,确定最佳授课方案,保证小组训练质量。在课堂教学时,还可以对小组成员讲课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小组训练的情况。检查的方式是要求学生在大班试讲,要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一节微型课,时间为15分钟,随即学生进行评课。教师对学生的讲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及时纠正缺点和不足。

  管理能力训练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活动训练,提升学生管理能力、绩效管理水平,能利用团队实现组织目标。纵观当前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开设管理能力训练课程的比较少,但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训练而不是知识,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应该独立出来,成为提升学生管理能力的专业课程。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的融入,企业面临严峻挑战,越来越重视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实践管理能力的人才,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共识。一般情况,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难在毕业时就招聘入企业的管理岗位工作,缺少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企业是非常希望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能直接跟企业管理岗位对接的,这不仅能减少对员工的培训成本、损失,而且能减短创造经济效益的时间。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是不同的,学术性大学的办学经验对高职院校是不适用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就业以及以后的发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相关的专业理论。高职教育强调能力与素质的教育模式,而能力是素质最主要载体,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把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作为核心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

  当前,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材并不多,比较多的是以某个行业或某个管理层为基础的培训教程,内容基本上包括管理理论认知、计划能力训练、组织能力训练、领导能力训练和控制能力训练等。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企业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为基础,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从现有文字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看,本课程与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体系基本相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能依赖于传统教材,无法突破教材,部分教学内容还是注重理论性。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仍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虽然在课堂上能借助故事、游戏活动、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这些方法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更多时候还是强调的知识传授。尤其对于高职学生,原本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有厌学心理,甚至对于不太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等教学也兴趣不大。

  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手段还是采用传统的板书,稍微有条件的安排多媒体教室,就是一套简单的PPT课件,很多时候PPT课件也是由word文档粘贴复制过来的。教师在上课时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使得课程的教学缺乏灵活性。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会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减弱学生学习热情。

  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尽管很多高职院校也注重实践教学,除了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外,也努力做好各管理职能的能力训练作业和单元测验,但在实践教学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没有有效的实践方式,没有及时更新的实践内容,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指导等,造成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名存实亡。

  高职院校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话和探究来营建一个全新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有效的教学模式,关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思考。

  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应贯彻“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的原理,强调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高职有意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积极体现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和富有启迪的故事阅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知识学习中感受到生活和工作的线.区别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

  当前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上开设的是管理学原理课程,但凭借管理学原理进行设计的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育的需要,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便逐渐独立出来。从课程教学的内容上来看,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与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体系基本相同,但本课程的侧重点在能力训练上,所以从教学内容上应区别于管理学基础课程。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一些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对其加以整理和加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本课程案例教学法应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基础,以贴近实际的案例为资料,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结论。通过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仅仅是一个案例提供者和参与者,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去查阅资料,内部讨论分析,讨论过程中的困惑,教师给予启发。在教学中,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增强学生对管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管理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教学方法,项目导入式教学模式受到很多高职院校的青睐。为增强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应积极引入项目导入式教学模式,不但能提高高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还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教学模式“以项目做引导,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做引导”为基本理念。在管理能力训练整个课程中,设计一个总项目,然后为了完成这个总项目,再设计出一个个具体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就是一个任务,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把相应的理论知识融进每个任务中,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可以设定某个实际的企业经营为一个总项目,根据总项目在规划出个个具体的子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任务分析,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整合完成的任务形成方案,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一些复杂的案例以及图表利用电子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但增强视觉感受,而且节约课堂时间。电子课件制作的各个模块可以风格多样,甚至能影像音一体化,动态的展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在校企合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行业调研,共同组织编写教材,同时,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开拓视野,还可以编写学生学习辅助用书。其次,建立功能完善的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和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学校的教学资源。最后,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比如,外聘兼职教师指导教学、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给学生进行管理讲座,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等,从中挖掘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素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较为困难,但形象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对实践课程比较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加大学生动手操作的比重。

  ERP沙盘模拟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借助ERP沙盘模拟,学生能够强化管理知识、训练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管理理论认知、计划能力训练、组织能力训练、领导能力训练和控制能力训练几大模块外,最后应当增加ERP沙盘模拟训练。ERP沙盘模拟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仿真教学系统,使学生在前期管理知识学习和管理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团队合作、全局观念、职业定位等会有新的认识和感悟。

  高职院校应根据条件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协议,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业务骨干共同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中顶岗锻炼,在实际工作中情境中提升管理的经验和能力。

  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要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既要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知识应用、技能和能力的考核,又要满足实际企业经营对管理者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加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尤其是操作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保证人才培养符合市场用人需要。

  [1]金浏河.对高职课程三元模式的初步探讨――管理专业《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与它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8):241-242.

  关于当前我国民族宗教维稳反恐总体形势的认识程度,整体上看,尚存在民族地区比非民族地区民警认识到位;重点地区比非重点地区民警认识深刻;维稳反恐一线民警比其他部门民警认识直接的情况。尤其是非民族地区的基层部门民警,由于其处置相关案件较少,对民族宗教维稳反恐工作缺乏直观认识,对于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认识尚有不足。

  课题组所做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290位被访民警中,对我国当前民族宗教反恐维稳总体形势的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仅为7人,占2.4%;了解一些者为213人,占73.4%;不了解者为70人,占24.1%。其中,回答“很了解”的7人中,云南5人,陕西1人,上海1人。在工作所属地域及管辖范围内对民族宗教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仅为36人,占比12.4%;了解一些者为200人,占比69%;不了解者为54人,占比18.6%。其中,在“很了解”者中,有24人来自西部地区(青海5人、云南10人、四川8人、内蒙古1人),占比为66.7%。

  此外,2014年一项关于新疆各地州、市、县,各警种岗位民警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新疆地区关于反恐维稳工作认识程度也呈现出南疆比北疆民警认识到位;具体办案民警比社区民警安全意识、警情意识、法治意识强等情况。同时,该调查也显示,新疆一些民警对反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经历体会少,少数民警的敌情意识不强。一些来自重点地区长期奋战在反恐一线的民警存在一定程度的疲劳厌战、松懈麻痹等情况,还有个别民警存在信心不够、悲观失望的情绪苗头。明确新疆反恐前沿阵地和主战场的责任,树立全国反恐一盘棋观念,防范犯罪活动向全国进一步蔓延的责任感还不强等一系列思想问题。新疆作为我国民族宗教维稳反恐的最前沿,尚出现此情况,其他地区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

  民族宗教维稳反恐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反恐工作。如何在维稳反恐工作中既保证完成任务,又能最大程度的保障民警执法时的自身安全,这需要既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更应提高民警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然而,从整体上看,民警的执法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并不强。2012年,“公安民警职业健康与安全保障体制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仅有9.4%的人认为自己安全防范意识非常强,63.8%的人认为一般,24.2%的人认为自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2.1%的人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安全防范意识。同时,不同警种民警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和特警的意识相对最强,且有较高的危机意识和警觉性,在出警前具有风险评估意识。从具体看,民警在民族宗教维稳反恐执法中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根据安全原理,安全的实现是以人的主动意识,即安全价值观为前提。勇于奉献、敢于牺牲固然是的素质要求,但过分地夸大和追求这种精神品质,也会给民警强烈的心理暗示,面对危险无所顾忌地冲上去才是符合价值判断的行为,而在执法中正确规避危险的行为或许被视为贻误战机或思想上有问题。在如此导向之下,民警难以树立自我保护的自觉意识,不能及时发现和预见各种潜在的危险并做出规避决定。

  民警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及袭击的认识,多出于职业特性和自身关切,并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比如,针对袭击,不少民警认为是执法主体,持有警械,具有威慑力,分子见了就怕。现实却是,分子不但不怕,反而是以民警和派出所、公安局为主要袭击目标。也有部分不少民警对分子极端残忍、誓死对抗的情况认识不到位,在执法执勤、入户走访、盘查巡逻时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疏于防范,一旦遇到袭击,很容易造成伤亡。虽然绝大多数民警认为安全教育非常必要,但是平时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人并不多。而且,民警对自身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处置能力的评价也不高,只有部分自认为有认识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以及袭击的正确方法。2013、2014年发生的多起民警遇袭案件也显示,部分在应对暴力恐怖袭击时的心理素质也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公安队伍,尤其是基层民警个人实战技能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个能训练、擒拿格斗、枪械使用、实战指挥等方面。对此,和各地方相关部门都加强了相关训练。比如,2014 年4 月,部署安排在全国基层民警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依法使用武器警械的专项训练,已期望基层民警有效使用武器警械,及时制止、震慑犯罪的能力有所提升。然而,训练的实际效果仍有不足之处。

  比如,2014年8月,新疆一项相关调查显示:被访民警中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应对刀斧砍杀、车辆碾轧、纵火焚烧、爆炸袭击等课题训练的人数极少,临战射击运用不足10%,且大多为“走形式”的打靶(如无时间限制的瞄准、专人压弹、专人故障处理的25米精度射击训练),实战价值太小。经过对被访者实际测试,面对5米外持械冲过来的袭击者,较少人能完成快速拔枪、上膛、射击等一系列动作,甚至有的民警从警以来就没有系统练过枪。在体能方面,由于繁重的值班备勤,很多民警没有参加日常的体能、警务技能训练,体能、技能素质不高,面对疯狂残忍的分子,很难确保追得上、打得赢。

  在民族宗教维稳反恐实战中,由于其具有的民族性和宗教性,而比一般工作更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民警不仅要具备一般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也应具有相应的民族宗教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储备。然而,当前我国公安队伍普遍缺乏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致使一些基层民警的相关基本理论、国家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严重不足。比如,在一些案例中,由于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依照常规经验,错估形势、消极处理、越权处理,甚至(通常情况因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民族宗教政策、粗暴执法等情况,进而加剧事态发展,促发发生。此外,在一些案件侦办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也给侦办民警带来诸多困难和困扰,影响办案效率。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对我国各民族人口的构成、分布、风俗习惯等基本常识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6.6%;了解一些者为87.9%;不了解者为5.5%。对我国各种宗教人口构成博业体育官网、基本教义及教仪等基本常识情况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3.8%;了解一些者为59.7%;不了解者为36.6%。(参见表1)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3.1%;了解一些者为61.7%;不了解者为35.2%。对《宗教事务条例》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1.7%;了解一些者为31.4%;不了解者为66.9%。(参见表2)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对我国现行民族政策,自认为很了解者仅占3.1%;了解一些者占83.4%;不了解者为占13.4%。

  对具体实施的6大项民族政策知晓率选项中,民族平等政策知晓率为84.5%;民族团结政策知晓率为84.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知晓率为84.5%;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政策知晓率为53.8%;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知晓率为64.5%;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知晓率为55.5%。其中,对6项政策全部知晓者为125人,占总被访者的43.1%(参见图1)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对我国现行宗教政策,自认为很了解者为仅占1.7%;了解一些者占61.4%;不了解者占36.9%。

  对具体实施的6大项民族政策知晓率选项中,尊重和保护自由政策知晓率为87.6%;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策知晓率为79.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政策知晓率为29.7%;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政策知晓率为63.8%;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政策知晓率为52.1%;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政策知晓率为54.8%。其中,对6项政策全部知晓者为63人,占总被访者的21.7%(参见图2)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实际工作中,处置过涉及民族宗教因素案件者为81人。其中,能够遵守和执行相关民族宗教法规政策者为60人;未能遵守和执行者2人;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者7人;另有12人则是因为不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因此根本不知道是否遵守和执行相关法规政策。

  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被访者中,有62人接触过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案件的案例分析,占总人数的21.4%;其中,仅有30人接触过因未贯彻执行相关民族宗教法规政策而酿成较严重后果的警示教育,仅占总人数的10.3%。

  (3)对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案件的职能部门、职权范围及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

  在实际工作中,关于本系统内哪些部门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权处置相关案件,自认为很清楚者占13.1%,比较模糊者占59%,不清楚者占27.9%;关于本岗位处置相关案件的职权范围了解程度,自认为很清楚者占7.9%,比较模糊者占62.4%,不清楚者占29.7%;关于所在工作单位或部门是否有处置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回答有者占31.7%,回答没有者占28.6%,回答不清楚是否有者占39.7%。(参见表3)

  有鉴于当前民族宗教维稳反恐的严峻形势和民警个人实战能力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迅速提高民警相关实战能力已是当务之急。对此,笔者建议:应依托、整合现有公安院校资源,以公安院校教育和在职培训为载体,以增设相关内容科目和强化相关实战训练为手段,达到迅速提高民警相关实战能力的目标。

  在当前形势下,公安队伍亟需一支既有战略思维,又要有实践技能的复合型维稳反恐专业化人才队伍。诚然,在当前的公安教育专业体系和相关课程中,也有涉及维稳反恐内容。但设置反恐专业方向,则是把公安教育中与维稳反恐相关的内容核资源统一协调起来,使人才培养更系统化、专业化。令人可喜的是,2014年5月,中国公安大学在全国首设反恐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同时,中国刑事学院也已开设相关专业方向。尽管如此,从当前维稳反恐专业人才短缺的现实看,仅仅上述两所专业高校的培养仍显不够。笔者建议,有关公安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增设相关专业方向,加快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

  诚然,绝对安全是不可能,但忠诚、奉献也并不等于轻易牺牲。通过日常相关训练,使民警树立敌情观念,养成安全防范意识和警务程序意识,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察觉危险信号、应付突发事件的准备。树立警务行为程序性理念,只有遵循程序才能增强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具体建议如下:

  在公安教育课程中增设相关课程、强化相关训练,逐步培养学员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强化领导和一线指挥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对在职安全培训制度的重视。我们应当注意到,领导者和一线指挥员安全意识的增强,将对其下属树立自我防范意识有重要影响。

  公安院校以自身师资优势,针对民警在案件中常见的安全问题,细化民警应对规程和预案,编制相应的“民警防范暴力恐怖袭击安全训练手册”。

  总之,无论是公安教育还是在职培训,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以及考核都应更重视实用性,使学员经过教育训练后,认为学习内容“有用、能用、会用”,最终实现安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终身化。

  从实际情况看,当学员毕业工作后,由于种种原因,时间精力均不能与在校学习期间相比。所以,应该在学校期间,加强此方面的专业训练,以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强化训练应包括常规的体能训练、实用性控制技巧(擒拿、格斗)、枪械使用、实弹实战化射击等,以及针对在袭击发生时应对刀斧砍杀、车辆碾轧、纵火焚烧、爆炸袭击等新科目。此外,还应增设团队协调作战演练、实战指挥等专业性强的科目。同时,笔者建议实战技能训练不能因学员所学专业而有较大差别。其具体训练科目应基本一致,只是需要达到的标准有所不同。避免出现技术类专业学员相关实战技能严重欠缺的情况。

  首先,由于各地基层民警的此类训练任务大都由来自基层的教官承担,虽然其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不是专职教官,理论水平和技能参差不齐,在技能训练中对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意识强调不够,较少能将培训中的问题反思提升到理论高度,基本技能训练难以内化为民警的下意识行为。其次,一些实战训练科目,比如实弹射击、应对袭击等也需要特殊场地。

  因而,笔者建议,应该整合和利用地方公安院校师资和场地等软硬件资源,将在职民警的相关训练安排在公安院校进行。同时,建议合理安排时间,使在职民警的相关训练常态化,保障训练时间和实效。

  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公安队伍对民族宗教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掌握程度普遍不高。其原因与缺乏相关培训的关联较大。据课题组调查显示:在被访民警中,接受过涉及我国民族基本情况和相关法规政策的讲座或教育培训者有119人,占总人数的41%;接受过涉及我国宗教基本情况和相关法规政策的讲座或者教育培训者有68人,仅占总人数的23.4%;同时接受过两种讲座或教育培训者有66人,仅占总人数的22.7%。

  对此,笔者建议尽快在公安教育和在职民警教育训练中增加相关内容,提高公安队伍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其中,对于维稳反恐专业方向学员,除上述基础知识课程以外,还应增加专业性更强的理论课程,以此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更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以及维稳反恐形势的由来、现状以及内在发展规律,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具体增设内容如下:

  为更科学有效的开展相关培训,课题组就在职民警相关培训的必要性、接受意愿以及具体培训内容做了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是否有必要进行相关培训,有28.3%的被访者认为很有必要,有67.9%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两者合计为96.2%;关于在职民警接受相关培训的意愿,有89.3%的人表示愿意接受相关培训。

  同时,关于培训的具体内容以及关注程度,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更倾向于(关注度超过70%以上)下四个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课题组建议将上述四项内容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并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出发点,使培训内容易懂、易学、好用。

  对于在校学员,课题组建议将所增设课程列入公共课程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方向需要,设置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具体教学课时计划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般每门课程授课期为一至两个学期,且不低于50学时/学期。

  由于受训民警在岗位、专业、学历、经历以及实际工作需要等方面相差较大,其对培训的方式接受度也就不尽相同。同时,由于在职民警日常工作繁忙,集中培训时间有限,因而建议相关培训可与其他培训统筹起来灵活安排。

  此外,关于培训形式,课题组所作问卷调查显示:有35.2%的民警认为“短期的专业授课”适合;有31.4%的民警认为“专题讲座”适合;有23.4%的民警认为“系列讲座”适合;有10%的民警认为“长期的系统授课”。

  综上所述,对于在职民警而言,课题组建议其课程设置应根据受训民警实际工作需要、培训时间等具体实际,合理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在师资选择上,授课教师应精通相关内容、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一定的相关实践能力。因而,课题组建议应由系统内有实际工作经验者以及外聘专家、教师所组成。

  在授课和培训过程中,教师与学员、在职民警应注重沟通与互动,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培训更加有的放矢,确保授课效果。

  [1]王春燕. 反恐维稳视角下执法安全问题探析[J]. 公安教育,2014,12:32-36.

  [2]杨莉莉,李荣辉,钟燕. 论反恐形势下创新公安民警培训[J]. 公安教育,2015,08:28-31.

  [3]李婧,李旭驰. 论的不安全行为及其预防对策[J]. 辽宁警专学报,2014,02:91-94.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了培养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首先提出了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微格教学提出以后,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了微格教学,首先在北京教育学院展开研究与实践。①北京教育学院微格教学课题组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它是建立在教育理论、视听技术基础上的,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②微格教学具有微型性、易控性、矫正性、研讨性和高效性的特征,③在培养师范生的基本教学技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长期的微格教学指导中,笔者就微格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亟待改进。

  国内多数师范院校的微格教学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有的可能更晚。这些微格教学的硬件设备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进行着更新,但多数院校微格教室的数量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各院校的师范生招生人数相较于上世纪末期则大幅增加。如西部一省属师范学院,2014年的师范生招生人数是2005年的两倍以上,微格教室的数量依然为四个,然而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关于微格训练课程的安排均在大三上学期,一个学期的训练人数在600人左右,即使所有的微格教室满负荷运转也难以满足。微格教室的设备更新较慢,设备陈旧,甚至在微格训练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无法使用的情况。

  在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体系中,首先是打好微格教学理论基础,其后进行微格教案的设计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个学生在单次的微格教学训练中往往重点训练一到两个教学技能,讲授一小部分知识,④以突出技能训练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指导教师给予有的放矢性的指导和点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微格教学指导经验及其他师范院校同仁的交流,发现师范生在微格教案的设计中普遍存在教案内容贪大求全现象,往往把正常教学需要40分钟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10~15分钟的微格教案,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囫囵吞枣,为训练而训练,教学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

  对于多数省属师范院校,微格教师多由教务处或教学设备管理中心等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并按照不同院系的专业需要进行安排。然而,由于师范类专业的微格教学的课程安排几乎都在同一个学期,需要训练的班级和人数均较多,加之微格教室数相对较少,使得每个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训练机会仅有4~5次。因此,设定的教学训练技能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难以保证每个单一教学技能达到训练目的,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综合教学技能训练。

  微格教学是系统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方法。指导教师会根据训练大纲设定每一次训练的技能目标,并引导学生从教案编写到讲授的全程开展技能训练。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学生在微格训练中的技能目标不明确,比如教案中明确指出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训练环节采用导入技能,但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未体现出该技能,甚至使用的是其他技能。笔者在日常训练中遇到最多的就是提问技能训练,学生在训练中要么不提问,要么自问自答,最终使得提问技能训练流于形式,也收不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在微格教学中,教案的编写是师范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手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知识正确传授给听课者(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准备过程。微格教学教案的产生是建立在微格教学设计基础之上的,以“设计”作指导,具体编写微格教学的计划。微格教学教案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案,它突出对教学目标、教学技能、学生行为的先兆性估计以及时间的分配。在以往的微格训练指导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微格教案普遍存在编写不规范现象,如教案编写过于简单,教学设计缺少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的教案没有教学目标,有的未在教案中标注教学技能,而绝大多数教案都缺少时间分配。其实,标明教学技能是微格教学教案编写的最大特点,它要求受训者感知教学技能,识别教学技能并有效应用教学技能,突出体现微格教学以培训教学技能为中心的宗旨。因此,在微格教学训练中,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把教学技能经过组合就是课堂设计,而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决定各种技能的运用,这对师范生来说尤为重要。

  角色扮演是微格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受训者训练教学技能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⑤在微格训练课堂中,师范生轮流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评价者角色。但是,在实际的训练中师范生并不能较好地转换自己的角色,仍然把自己看作大学生。比如,有的扮演教师角色的师范生在课堂上通常会说“咱们在大学里学了……”而对于扮演学生和评价者角色的师范生,有的在课堂上备课,有的回答问题用的是大学的知识。扮演各种角色的师范生难以进入模拟的教学情境之中,也就难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目前,国内各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中从事微格教学的指导教师较少。在课程指导过程中,往往一个班级无论人数多少,均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由于学生人数多,指导教师少,微格训练过程中的指导往往难以照顾到全体学生,而且评价和反馈不能及时进行。有的指导教师是学科教学论教师,有的是其他专业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对微格教学的理论和教学技能掌握不足,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由于多数指导教师缺乏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经验,难以在评价环节给予基于实际教学的针对性指导建议。

  首先,增加教育投资,及时更换或者经常检修较老的设备,保证每个微格教室都能正常的工作。在对微格教室进行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也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对现有多媒体教室进行硬件改造,使其既可以满足常规教学的要求,也可以满足微格教学训练的技术需要。其次,微格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调整各专业的微格教学训练时间,一方面增加了可训练时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微格教室资源每年都能够被充分利用。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优秀视频案例库,院校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各专业指导教师对视频附加点评,并在局域网、课堂或课后供学生自由选看,也可以追加自己的观点和评价。⑥

  微格教学基本理论是开展微格教学必须掌握的依据。⑦目前,虽然师范院校在各专业的教师教育专业中开设了中学教学论课程,但是对于微格教学的定义、特点、步骤以及教案的设计等理论性内容涉及较少。师范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微格教学的理论,才能提高对微格教学的认识。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教案和微格教学录像示范以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

  微格教学教案区别于一般教案的最显著的差异就在于“设计”。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师范生应遵循以下要求:⑧(1)确定教学目标,即片断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立足于本片断当中;(2)确定技能目标,即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目标,并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灵活转换;(3)教学行为,即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行为、讲授内容、要提问的问题、要列举的实例、演示或实验、课堂练习,以及师生活动等一一编写在教案内;(4)标明教学技能,即教案中标明哪个知识点、哪个教学环节应当运用哪种教学技能,对于多技能应用环节则要选其针对性最强的主要技能进行标明;(5)预测学生行为,即在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测,包括学生的观察、回答、讨论、活动等各个方面,并尽可能在教案之中注明,它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认知策略;(6)准备教学媒体,即教学中需要使用的教具、幻灯、图表、标本、实物等各种教学媒体;(7)分配教学时间,即预先在教案中注明每个知识点需要分配的时间。学生在编写教案前,可以由指导教师提供示范微格教案,使得学生在熟悉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模拟微格教案的编写。微格教案完成之后,师范生首先自己检查一遍,再让同学检查,最后交给指导教师查阅。师生共同讨论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使微格教案更加规范。

  加强角色扮演,让师范生充分融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首先,在微格训练之前,指导教师要向师范生强调每个师范生都有机会扮演教师、学生和评价者的角色,并分配好各自的角色。其次,在微格训练中,要不断转换各种角色,让师范生在微格训练中都能够体会到教师、学生和评价者的任务。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内师范专业的学科教学论教师人数较少,甚至有的学科没有专门的教学论教师,只能由专业课教师临时指导,但专业课教师对微格教学的理论、实施、评价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要想在短时间内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及有效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应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教育资源,对微格教学指导教师进行定期的微格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技能、评价方法的培训。同时,定期派送指导教师到基层中小学从事教学观摩、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及课堂教学,不断积累中小学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从而为师范生微格训练提供更为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课改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教育实习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G201134)的研究成果

  ① 王烈琴.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微格教学的现状及建议[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1).

  ③ 陈明林,,涂传林,等.生物专业师范生职前培训中微格教学的应用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

  ④ 王露.新建本科高校微格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0).

  ⑤ 荆雪.微格教学在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10).

  为认真贯彻全国“二十公”、全省“二十八公”会议精神和《公安机关人民训练条令》,在分局领导的精心策划,相关科、室、所、队的紧张筹备,和同志们的密切配合下,分局20xx年民警首期封闭式培训班自3月5日正式开班,历时八天对民警进行执法办案、法律知识、警体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专项技能培训,现在全体参训民警已如期完成了所有科目的培训,我们首期培训班的工作就即将结束了。首先,谨由我代表分局党组,对首期民警封闭式培训班全面作个点评,好好总结总结开展民警教育培训班的做法和经验。

  本期培训班前期筹备工作较为完备,局党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筹备组也召集相关科室领导贯彻安排,为整个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期培训班计划参训人数为46人。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训练,从警务技能考核、体能测试和理论考试的成绩来看,警务技能考核方面,“xx”式射击成绩的优秀率26、及格率70,微冲射击成绩的优秀率60、及格率80,搜身上铐成绩的优良率达100;体能测试方面,100米跑成绩的优秀率98、良好率2、及格率2,1000米跑成绩的优秀率36、及格率100,俯卧撑(仰卧起坐)成绩的优秀率78、及格率100;理论考试方面,成绩优秀率76、及格率100。可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参训民警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有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有一种刻苦的训练精神,达到了我们教育培训的预期效果。参训民警普遍反映,通过轮训,学到了东西,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能力。总的来说,好的方面有不少。具体可将举办这次民警封闭式培训班的成功经验概括为“五个到位”:思想到位、领导到位、内容到位、方法到位和奖惩到位。

  第一、思想到位,上下形成共识。强化教育培训,迅速提高民警素质,乃是今后一段时间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兴局强警的必由之路。开训前,分局党组一班人形成了向教育培训要素质,向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的共识,明确提出“要创平安,先强素质”的响亮口号,提出了“把民警教育训练作为队伍建设的生命线、公安业务工作的助推器和拉动丰泽公安分局新一发展的新增长点”的工作思路,把民警教育培训作为全局优先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为使全局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局党组狠抓宣传发动工作。针对部分中层干部一味强调警力不足,平时不注重提高民警素质的倾向,组织全局中层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决定》和上级公安机关关于加强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深入研究,广泛讨论。同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民警教育培训工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提意见,献建议。针对少数民警存在的抵触情绪、畏难情绪、思想障碍等情况,局党组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开学典礼进行训前动员,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激励民警学员们集中精力参加培训。组织政工干部结合平时谈心,与民警沟通思想感情,揭开思想疙瘩,消除畏难情绪,鼓励民警轻装上阵,努力学习;将奖惩激励机制引入教育培训中,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民警学员们你追我赶,争当第一。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增强了广大参训民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局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自报到以来,绝大部分参训民警都思想比较到位,能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心态,进入紧张而又活泼的学习训练状态之中,同时严格遵守各项学习训练及生活作息制度;都能将此次的培训作为一次工作之余难得的素质充电和精神放松,力争在培训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收获,为投入今后的工作奠定更为扎实的素质基础。

  第二、领导到位,提供组织保证。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关键在领导。分局党组能站在公安工作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抓好教育培训工作。一是成立组织。为确保教育培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分局成立了民警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分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分局政工科、装财科、办公室、纪检监察室、法制科、治安大队、大队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工科,具体负责教育培训的计划、组织和实施等工作。首期培训班举办期间,分局由1名领导(也就是我本人)亲自带队,抽调政工、纪检、装财科人员组成工作小组进驻教育培训中心,与全体参训民警一起学习、生活,认真做好参训民警的管理考核和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工作小组能认真履行职能,既严格对参训民警的学习、训练的组织、管理,又关心、爱护每一名参训民警,有力确保了各项教育训练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小组的吴国强同志从进驻培训队以来,坚持在岗在位,严格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经常主动查铺,检查操场、课堂秩序,特别是培训工作后期他喉咙发炎、口腔溃疡,仍坚持带病工作,精神可佳。郑国生同志为了使学员们吃得好、住得好,每天早晨 5点种就起床买菜,为培训班完成培训任务提供了优质的后勤保障。二是摆上位置。分局党组把教育培训作为队伍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像抓侦察破案那样,纳入分局党组的重要日程,并将其纳入岗位目标绩效考评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在今年工作要点中专门规划了实施“塑警工程”的工作思路,同时在今年的《丰泽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十大规范”实施方案》中专门提出培养训练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分局党组专门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后渚港区派出所的积极配合下,建造出了现在这么一个具有良好的教学训练和生活环境、拥有标准化的室外射击训练场、软硬件兼备的规范的民警教育培训中心。各科所队在日常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繁重的情况下,能合理安排警力,妥善解决工学矛盾,不折不扣地保证教育训练的完成。三是领导带头。全局基本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政工科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对教育培训方案,分局领导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并亲自出马邀请有关专家、教官和市局业务骨干到培训班授课,亲自做好思想发动。培训期间,还经常与民警谈心交心,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王局长还在百忙之中抽空看望了民警,了解民警的学习训练情况,嘘寒问暖,及时为训练队解决实际困难。四是措施有力。为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分局党组重点把好三个导向。①导向。一方面通过泉州晚报、海峡都市报和全泉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民警教育培训工作,利用公布栏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好人好事;另一方面在强调重要性的同时,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参训民警的学习积极性。②政策导向。把岗位要求与民警素质挂钩,坚持将教与考剥离开来,同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拟推行民警培训末位重训制。③激励导向。结合对每位参训民警进行综合考评,开展评选“优秀学员”活动(林雄健等7位同志被评为“优秀学员”),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民警自觉学习,提高素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了人人重视教育培训、个个主动参与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

  第三、内容到位,突出培训重点。分局能按照“面向实战,讲究实用,追求实效”的原则,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结合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从实际工作出发,将学与做、知与行、学与用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现实斗争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训什么、练什么,因需施教,因人施训,确定培训内容。所设置的培训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强。一是以“”为重点,注重提高民警的思想素质。首期培训班,我们除了开设关于“”重要思想的专题讲座外,还就“基层公安队伍建设和队伍管理现状及对策”课题和《公安机关人民内务条令》,向民警传授队伍建设和内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并组织学习《公安机关人民训练条令》,提高民警对加强学习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以法律法规知识为重点,注重提高民警的执法办案水平。在培训班中,通过以案释法、案例评析等多种形式,为参训民警开设了“治安行政强制措施和刑事强制措施的法律理解和适用”、《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关于新的法律法规和办案程序的实用课程,组织观看了公安执法警示教育音像资料片。三是以警务技能培训为重点,注重提高民警的实战能力。着眼民警实战能力的提高,加大对警务专业技能培训的力度,着重开设了射击、搜查、盘查、缉捕、队列和《内务条令》内容演练以及体能训练等基本的警务技能训练课程。并开设了“法律文书及办案中应注意的问题”的专题讲座,帮助参训民警提高在公安执法办案工作中制作法律文书的技能水平。四是以心理保健知识为重点,注重培养和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在民警教育培训中专设“民警心理保健和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主要从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发现“职业压力症”的能力、开设和管理好“感情帐户”、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等方面知识,向参训民警传授自我如何主动地调整好心态、调节好情绪和调适好心理压力的基本知识及其方法。这种针对心理保健和心理素质训练问题而开设专门课程的做法,体现了对民警真切的人性化关怀,在全省县(区)级公安机关尚属首次。

  第四、方法到位,注重实际效果。在首期培训班中,我们将改革教学方法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式讲授、灌输式教学的方法,坚持把理论知识和业务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自学自练相结合,注意运用民警喜闻乐见的形式去丰富授课内容,开展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实战演练相结合,增强教育培训的实践性和感染力,努力把学员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业务技能。在有的课程中,如《内务条令》部分内容演练、警务技能训练、心理保健课,我们还推行情景模拟培训,通过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以及教师示范讲解、学员模仿操练等办法,提高了教育培训的质量。为调动民警学习兴趣,我们还在心理保健课的课堂上穿行了心理小测验活动。此外,在培训期间,培训班班部还适时组织了学员与局本部及外单位的篮球友谊赛,丰富了学员的课余生活,达到了劳逸结合的教学效果。

  5、奖惩到位,营造良好氛围。为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分局除了制定了教育培训中心配套的规章制度外,还专门规定对教育培训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通报表扬,将并教育培训的成绩作为民警年终公务员考核、评功评奖和职务晋升和的重要依据;反之,对每次考试考核末位和不合格的民警向其所在单位进行通报,并不予结业,暂缓发证,要求其参加补训,规定直到培训合格获取结业证书后才能上岗。通过各项规章制度和以上的奖惩措施,不仅保障了培训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参训民警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令行禁止的战斗作风,使一个“人人争第一,个个怕落后”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端正了民警的学习态度,激发了民警的学习热情,涌现出了不少乐于奉献、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如:此次参训的民警中,有相当一部份民警是已婚的,具有家庭负担(如女民警家中有幼儿的),但是这些民警都能克服困难,妥善安排好家事,坚持参与此的培训;有的民警带病带伤参加培训,如吴鲤灵同志是本期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她本人腰脊肩盘突出,仍坚持参加早操和训练,纪律制度也遵守得较好;还有的参训民警家属生病也顾不上看望等等。民警身上这种可贵的精神,有力地保证了培训任务的完成和效果的落实。不管是在理论学习,还是警务技能和体能训练中,参训民警都能以最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其中。大家均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学苦练,踊跃提出心中疑问,及时消化老师教授的知识,扎实掌握相关技能。在早晨出操和警务技能训练中,能克服久未锻炼、身体素质有所下降的实际困难,竭尽所能投入训练。在短短的八天中,大部分参训民警在各门课程成绩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良好的成绩。

  以上讲的都是好的方面。“五个到位”的好经验值得以后举办的培训班加以继承和发展。但是我们在看到首期培训班的成效的同时,也要正视在办班期间实际暴露出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个别民警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认为此次培训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是劳民伤财,个别民警还由此而产生厌学情绪,积极性不够强,学习不够投入;个别民警自我约束能力不高,将平时工作生活中自由、散漫的作风带到训练中来,不能从严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在遵守培训班的纪律制度上仍有所欠缺;有的民警上课打瞌睡,集合列队时存在迟到、姗姗来迟的不良现象,训练中有的动作不规范、不利索、作风不严谨,有的作风还嘻嘻哈哈的,这里我就不一一点名。

  同志们,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关注个人全面发展,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并把这一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文化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要建立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教育体系,这也是对抓好公安民警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大家务必要懂得这样一个与自身利益戚戚相关的道理:在知识型经济、学习型社会,提高自身素质和实现自身价值是时代的要求,自身素质要通过自觉融入学习教育培训活动来磨练提高,而自身价值要通过爱岗敬业实现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上,实现在自我加压中,否则便会被时代无情地淘汰。因此,本次培训班通过八天以来紧张的学习训练,虽然今天结束了,但是大家加强自身学习锻炼、做好自我管理、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能把在这次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很好地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之中,把好的学习训练作风带回到工作、生活中去,做到“练为战,战必胜”,同时,希望大家以后能倍加珍惜各种各样的学习教育机会,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训练成为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在各种公安业务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光发热做贡献,在各自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丰泽区公安事业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也就是实现“双赢”的目标——即民警个人全面发展期望值得到了满足,同时公安队伍的工作目标得到了实现。让我们共同为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吧!

  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出既具有较全面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学生在对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分析市场信息、运用市场营销策略,具备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中还是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技能相分离的情况。一方面这是因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在现行教育计划中缺乏明确、规范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有效的途径。因此,高职教育营销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应该从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建立有效的实践培养途径入手。

  近几年来,我院在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对学生采用了“校内、校外相结合”、“单项、综合相结合”、“模拟、实战相结合”、“个体、团队相结合”的“四结合”模式,贯穿了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指导学生,学院也打造了培养和提升任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平台,制定了“访问工程师”制度,提供资助和便利,鼓励教师去企业实践和锻炼,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建设。

  在校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而尚未走向社会的群体,对于企业和企业的营销工作,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只是粗浅的感觉,甚至有些感觉是不正确的,因此建立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平台至关重要,这也是解决和消除学生认识误区的重要手段。

  为了使营销专业的学生能够认识和体验企业及其营销工作,我系和省内大型的连锁企业,如“苏果超市”、“苏宁电器”、“五星电器”等;汽车销售专营企业如“奥迪专卖店”、“本田专卖店”等;商业流通企业,如“中央商场”、“金盛百货”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安排学生去这些企业进行体验,同时邀请企业的营销副总及其他营销精英为学生剖析企业自身的营销实战案例,让学生有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和体验。实训依据去企业实践和体验的不同任务,可以规定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单项实训是针对营销专业学生的某项技能的专门实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营销实际问题,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调研、策划、渠道设计等不同的模块来进行。如:

  (1)情景设置。选择连锁企业典型案例作为分析对象,了解该企业的营销环境,找出宏观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因素。

  (2)技能训练目标。通过企业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调研,了解企业的营销环境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掌握SWOT工具的运用。

  (3)技能训练准备。①选择连锁企业中的典型案例作为企业营销环境分析的对象;②安排学生预先复习所学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内容,了解和掌握影响营销环境的因素等知识点;③组织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训。

  (5)相关理论知识。①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②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方法;③市场营销微观环境;④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6)技能训练步骤。①教师安排学生对连锁企业典型案例背景进行了解;②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记录案例要点和问题;③利用实训室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④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所调研的企业进行营销环境分析;⑤每个学生提交一份分析报告。

  (7)技能训练注意事项。①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案例的要点,找出关键点;②学会运用SWOT工具分析问题。

  考评内容了解典型案例的企业营销环境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并运用SWOT工具进行分析,提交分析报告

  (9)技能训练活动建议。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扩大信息面,逐渐养成学生的资料查阅的习惯。

  综合实训是对营销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养、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一般以在企业具体岗位的实习来进行。例如,我系安排学生去“苏果超市”门店实习,在理货、收银、促销、分装等不同岗位上轮训,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应用能力。完成实训后填写实训报告,总结自己的优点、不足、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期望的帮助等。

  模拟训练可以是情境模拟、角色模拟,也可以是案例分析、小组辩论等形式。采用模拟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有亲身参与的感觉,让学生在“做中学”;另一方面又可以让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指导更精准。实战训练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水平的实际演练,其演练结果对学生的触动更大,使学生在实战过程中感悟到不足,提高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3)项目要点:①现场考察促销门店;②了解果汁饮料在门店的销售状况和面临的销售问题;③为该门店设计一份促销方案并执行。

  (4)项目过程:联系合作的零售连锁企业,组织学生到门店参观,了解门店的销售状况及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提升销量的促销方案,在企业的配合下以小组为单位实施。

  (5)项目作业:①依据促销策略和方案设计的原则,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设计一份促销方案;②促销活动结束后从企业获取活动相关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③提交总结报告。

  自助式“学案”教学法,以“学案”为先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既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又要克服“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案”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当前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笔者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学案”的 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就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可能自主地对知识体系、线索进行较完整的概括,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让学生做学习笔记,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

  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 :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二是事件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项、过程、标志、特点等;三是事件的影响:如性质、作用或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以此指导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学案”相关条目上,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 如鸦片战争:一、背景原因:1、国内:①经济:②:③思想:2、国际:①工业:②殖民扩张:3、直接原因:①鸦片走私:②禁烟:二、过程:1、……

  运用能力训练 :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几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老师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如中华成立一节设计问题:1、帝国主义干涉辛亥的原因?2、由公开干涉转为“中立”原因?3、袁世凯上台的原因?4、对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的认识?5、行政区与现在有何不同?6、如何认识辛亥的成败?……

  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一方面,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导学生探究:①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②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③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④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⑤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⑥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首先,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接着,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如大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学生 概括为:1、主观:不成熟-右倾-放弃2、客观:中外联合-背信3、教训:领导权-武装。这是一种很简便高效的学习技巧。

  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同学上来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如:对南京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学生有认为是“”、有认为是“策略”等等。学生从时代背景、中国各力量性质及实力的对比,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既不能说是,也不是正确的策略,而是反映了派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前在“学案”中准备好的,也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感发现、设计的。具体操作可参照上述能力训练的方法。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急于解答,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再由设题同学说明,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对学生提问题要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课题总结或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如在学习美国内战部分,学生提出:美国是最早实行“一国两制”的国家。老师问:为何得出这一结论?学生指出内战前美国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矛盾的史实。老师再鼓励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老师还适时提示:从背景、形式、内容、影响各方面来分析,中、美的“一国两制”有何异同点?在组织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联系高考试卷中契丹实行“两制”的材料题,指导学生初步得出认识:“两制”不局限于什么国家、什么时代,它是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决定的。这一问题要完全弄清,需要深入研究,就以“中美‘一国两制’之比较”为题或学生自己命题,作为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小论文,进行竞赛评比。

  具有可调节与兼容优化性:“学案”教学程序的操作,可根据各堂课具体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调整。教学中,要求老师、学生都要及时做好教学笔记,课后进行总结。“学案”兼容了师生在教、学中的智慧和才能,老师根据每一课时教学实践,修改、优化“学案”的知识结构;调整运用能力训练题,把学生设计出的或收集到的创新性题目编入“学案”;追踪学生探究问题的新趋向,及时进行指导和总结。学生借助“学案”,而不拘泥于“学案”,可以从老师、同学的教、学中,吸取先进经验,又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个性,通过教学互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总结的不断反复和提升,进一步优化“学案”结构,优化课堂教与学的过程。

  “增效”而不“增负”:当代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为核心,以不增加教师、学生负担为前提。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起步阶段,教师要组编整套“学案”,工作量大,困难多;学生要借助“学案”自学,做好学习笔记,可能一时不适。但经过一阶段实践适应后,教师备“学案”只需在新模式下稍加调整,工作量减少。学生学会了使用“学案”,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学会高度概括技巧,可以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实际上减轻了学习负担。随着实践的深入,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就更为融洽,以后的教、学就更为轻松自如。

  重度障碍者是指那些为参与一体化的社区环境和享受跟其他具有更少或更多障碍的居民一样的生活质量,在超过一项以上的人类主要生活活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