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的十四本书:关于成长、认知、思维模式和进化

2024-05-21 08:20:3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傅盛的十四本书:关于成长、认知、思维模式和进化国庆期间,财记君推送过猎豹CEO傅盛写过的一篇经典好文《傅盛认知三部曲完整版:人与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文中关于成长、认知、思维模式和进化等概念和方,傅盛的很多观点都非常独到和透彻,为什么他能有这么高于大多数人的理解呢?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介绍一下他经常读的十四本书,细数一下,你看过几本?留言告诉大家吧!

  “其实,人与人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与其说智商的差异,毋宁说思维的差异。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不公平的世界,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规则,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但至少可以改变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心态,改变自己对于过去的看法,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重新面对这个世界。”

  改变思维方式,从来都需要身体力行,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而阅读给不同人带来的启发完全不一样。

  《超人》中有一句著名台词:“有些人读战争与和平,认为只是个探险故事;有些人阅读口香糖的成分表却能解锁整个宇宙的奥秘。”傅盛很像后者,从《商战》这类专业书籍到《三体》的科幻故事中,他都能得到关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启示。

  那么,傅盛平时看过哪些书?又分享过哪些书?这些书如何塑造了他的认知?今天我们先分享他经常读的14本。

  有一本书叫《原则》,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封闭的人从来只做论述,而开放的人在不断地提问,对很多东西都保持好奇。

  我读过一本书叫《人类简史》,当时特别激动,于是飞到以色列,拜见了这位作者,请他到北京做过一次交流。为此,我写过一篇文章《认知是人类前进的唯一武器》,包括智人的崛起,就在于认知。不是因为智人脑容量比别的动物大,核心是他们能让很多人相信一个虚拟的事情或概念。

  我认为,《人类简史》就是一部人类认知的演化史。无论是最早的八卦能力,开启第一波认知,再到农业以后,进一步产生了金钱、帝国、宗教的能力,再到科学,本质都是一种认知。

  有一个词叫VUCA时代,四个字母分别指易变性、不确定性博业体育官网、复杂性和模糊性。这个概念来自一本书叫《赋能》。作者是美军特种兵,他记录了美军打伊拉克时很快取胜,但打基地组织时却很难打。

  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变成了:从复杂到超级复杂。我现在想,以前做互联网非常开心的一点,就是只要做好一个点,用户滚滚就来了。做一个界面的改进,改进一下,就增加30%的用户,再改进一下,又增加30%。也不需要推广,用户都会来。等到这几年,所有的公司都在跨界。

  今天来看,中国讲方,讲互联网,讲这些理论传播,包括《从0到1》这一本书比硅谷热的多,这可能是一个好现象,用更多的新知识把我们武装起来,在这么大的人口红利时代,这么多人一起参与,总的来说,非常健康。

  有一本书叫《商战》,猎豹是全员必读。十年前,我读过好几遍,每次读完都有新的感受。这本书说了一个点——制造产品的关键点不在于满足需求,而是和对手实现差异化的竞争。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什么叫需求?是用户需求一辆汽车,你按照用户的需求去造一辆汽车?如果这样,你离倒闭就不远了。因为汽车的需求已经被那些汽车厂商满足了。如果说你需要一辆跑车,你去造一辆跑车,你能干得过保时捷吗?

  所有商业的本质在于争取用户脑海里的认知。当这个认知被你的对手占领的时候,你要抢过来是非常困难的。

  竞争对手是创新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管你做的事情有多好,如果竞争对手已经在做,或者做得差不多,本质上就很难线年混沌分享《傅盛: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机会和创新出路》

  我读了《紫牛》这本书,大概读了有13年了,这本书上有段比喻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如果你去北欧,看到许多巨大的奶牛你会觉得很新奇,但当车在山上穿行几个小时的之后,看到漫天遍野都是巨大的奶牛,你就昏昏欲睡了。但是,想象一个场景,如果在那漫山遍野的牛群当中出现了一头紫色的牛,那个印象肯定会让你一下子惊醒并且牢记一辈子。这就叫做独特性的重要。

  最近,我在听赫拉利的新书《未来简史》。他讲到,未来一切都是数据处理。如果你把每个人都想象成一个数据处理器,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就是信息交流。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整个人类历史就是给这个系统增加效力的历史。

  到那时,新的宗教就会出现,称之为数据宗教,也叫数据主义。它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主张信息要流动。哪怕是信息生产者,也不能控制和拥有这个信息。

  《三体》几乎帮我建立了一个更高维度的世界观和科学观。因为你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线性发展,而是一个接一个,一格一格,不停向上跳高。火发明的时候,世界跳了一格;原子能发明的时候,世界又跳了一格。

  在高纬度的三体人眼里,钻木取火和航天发动机没有本质区别,都在同一个维度。就像他们对人类说的那句:你们都是虫子。

  所以,这一年我深切的体会:要花时间,把一个事情想清楚,站在一个更高的纬度看问题。我总结为——

  真正好的公司都是生态化的。 如果你只会打铁,工业化一出现,你就被淘汰了;如果你只会射箭,火器一出现,肯定被灭;如果你只会骑马,坦克一出现,只能投降。

  到了今年,尤其第一季度发财报,股价跌了20%。开完董事会后,我一个人留在澳门。我在想,这个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有一天会遇到这样的状况?那天晚上我很郁闷。

  几天里,我都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这件事为什么发生在一个如此年轻朝气、并且努力奋斗的公司身上?

  后来,我终于读了一本书叫《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当年进过奥斯维辛集中营,他所有的亲人都去世了。集中营里的所有犯人,随时都面临可能死去的状况。这个时候,他得到一个非常大的启发就是——人生真正的本质不是希望,而是意义。

  我一直认为,有些书属于开天眼的书。比如《商战》、《从0到1》、《软件创新之路:冲破高技术营造的牢笼》。

  ——2017年撰文《傅盛读复杂有感:所有现实复杂事物,是否有底层统一规律?》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叫《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准备不断见人就送。这本书最好的一点,就是他用简单的图表,把一些问题讲清楚。跟我的理念差不多。他有很多总结,非常不错。

  去年年底,我独自一人,从北京开车到广州,一路三千多公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人和人的差别究竟在哪?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会有差别?我想到了一个词:拆掉思维的栅栏。

  后来,我在机场看到了《拆掉思维的墙》这本书,心有戚戚。我一般不看成的书,事实上我也不认为这是一本成的书。作者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

  有一本著名的书,叫《世界是平的》。今天看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平的,已经平到无以复加,使得整个传播渠道变得非常平。过去需要广告,需要渠道,需要苏宁几千家、上万家店面才能把产品推广给用户,但今天也许只是一个微博,也许是一个朋友圈,也许就是一个90后少女出来卖一个情趣用品,会迅速的被所有人知道,不借助任何传统渠道的力量。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叫《爱因斯坦传》。虽然那是个物理学的盛世时代,但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在那么多人情况下脱颖而出呢?

  其中一个描述让我印象深刻。爱因斯坦很年轻就在想象一个场景。跟着一束光旅行会看到什么?由这个场景不断在大脑里思考。逆向化思考。把物理学上极其开放的探索,变成非常收敛的、具体化的形象,思考出了相对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