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三个层次大多数人的问题是困在第一层

2024-05-01 13:22:2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认知的三个层次大多数人的问题是困在第一层百度的定义其实很清晰: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问题是,如果真的这么简单,那么今天其实就不用写这篇文章来专门讨论认知了。就像经典书里的各种哲理,从被提出到现在,历朝历代,都会冒出一大堆人来解析和科普。

  你可以理解为,认知其实是一个工具,但每个人对工具的获取、获取后熟悉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熟练度和运营方式,取得的效果又不一样。

  产生“知道”这个认知行为的,是你经历信息。比如读一本书、看一个新闻、浏览一个视频或者亲自去经历某件事,然后在你的脑海里产生了印象。

  这个印象,有的很表面,或者说蜻蜓点水,有的则很深刻,那么就跳跃到下一层,这个下文会说到。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知道”,都是很表面的。

  比如你整个读书生涯,从小学到大学博业体育官方APP,大多数的读书,其实是在做“知道”这件事,尤其是表面知道,比如某个公式,某句名言,某个规律,某个文理套路,我们经过读书学习,知道了。

  因为这个“懂”,只是知道,知道了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你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振聋发聩,可能也记了下来。

  但是你其实并没有理解这句话,不过是停留在表面,产生了印象罢了,类似这种道理,你在读书生涯,背了无数条,但是由于没有抵达理解层,都在表面,所以“你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人爱读书,这是对的,因为书里面的信息,相对其他的信息,比较优质,人每天都在经历信息,人的眼睛,除了睡觉之外,无时无刻不在阅读信息。但书的信息是高度总结的,很多人把一辈子的经验写成了书,所以是非常优质的信息。当然,也有很多烂书,毕竟在这个时代,是个人都可以出书。

  不管书好还是书一般,大多数人读书,其实也是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比如一些研究生,或者喜欢阅读的书呆子,表面上读了很多书,但是他们只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所以消化效率很低,看似知道了很多,但很快就忘记了,没法深入理解,也不能作为人生决策工具来使用。

  所以就有了“读了很多书,但是没赚到什么钱”或者“读了很多书,连跟老婆的关系都没处理好”的尴尬状况。如果这个人,把读书的时间,投入一部分去深入理解和赚钱,情况一定会大为改观。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状况,就是我身边有很多中年男性朋友,喜欢关注国家大事,什么热点都知道一点,天天刷抖音,各种科普和奇闻,都知道不少,但是,这些知识,对他的实际赚钱决策,影响并不大。

  原因是他们也没有深入去理解一个热点,也没有深入的去挖一个趋势,导致一直停留在表面,而表面的信息,其实水分蛮多的,因此这帮人就成了看似高认知的知道分子。

  今天觉得这个观点很有道理,拿来批评一下子女或者跟家人讲大道理,明天觉得那个观点很棒,又来一波。但你的孩子和家人,其实也会把他们当做耳边风,包括你自己,其实也是左耳入右耳出,因为你并没有认真对待,没有形成可行动的决策。

  因此停留在“知道”层面的人,会迷惘的,以至于经常被社会毒打,所以慢慢的变得不相信知识,将很多成功归结于运气。

  什么是理解,理解是在知道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案例和经历,思考过。通过思考,全面了解了一个事物,对该事物有深刻的决策,并产生了认可感,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你读书的时候,为什么厉害的老师,都要强调理解,因为理解了,知识就会相对比较深刻的在你脑海里留下印象,那么你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调用。

  但理解也是有深浅的,因为每一个事物,所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知道的事物,都要深入理解,有的简单理解一下就行,比如面对苹果,我们只需要知道它是一种比较有营养价值的水果就好。如果我们不是种苹果或者卖苹果的,没必要对苹果的品种、产地、储存、运输等系统的知识做深入理解。

  也就是说,面对不同的事物,你先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分类,然后挑重点来理解。因为这个世界,知识太多了,你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要深入理解的。

  学会挑重点很重要,通过大量的学习,找到好的重点,然后深入理解,这样你的知识架构,就比别人强大。

  比如一个北大的女孩,出现了情感问题,被渣男PUA,其实这个女孩的理解力很强的,但是她忽视了生活上的情感方向,导致情感智慧理解力不够,结果被PUA。

  因为这些人很早就出来社会混,专门研究了赚钱,所以他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放在了研究赚钱上,那么相对那些上了很多学的人,这些人在赚钱认知上,是有更深理解力的。

  理解非常重要,如果你读了大量的传记就会发现,这个星球上的精英,都很喜欢复盘,比如睡觉之前写日记、冥想,其实就是对过去一天的“知道”行为进行反刍,挑选重点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所谓元认知,就是跳出自己来观察自己,来审视你过去所知道的事情,进行整理和总结,深度分析做得好与不好。很多人也将这种行为称为“内观”和“觉知”。

  于是每天早起、读书、运动,吃简餐,几十年如一日,过上了“枯燥无聊”的生活,并很享受。那么,自律这个道理,就内化在你的身体里了。

  跟“理解”一样,内化也是需要挑选的,毕竟内化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去反复锤炼,尝试,才可能达到内化状态。

  通过把人生最基础最有价值的道理,内化到身体,使得整个人生有一个坚实的成长框架,然后基于这个框架,再针对性的挑选某个领域进行理解和内化,那么你就有机会在人类社会中,容易占得一个生态位。

  他们在某个领域,已经能做到艺术化了,那么他就站在了某个领域的顶端,所发挥的价值也是某个领域不可或缺的。

  一个行业,或者一个赛道,如果你能够站在内化层,那么你就成了认知之源,这种认知产生的信息,本身就很值钱的。

  从追求认知的角度,我们当然希望,能够挑选一些好的知识和领域,来进行内化,因为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有机会成神的过程。

  无论你是什么人,从事什么领域,只要能够得到优质的信息,并能处理的很漂亮,理解透了,甚至内化了,那么你就站在了认知之端,所做的事情,成功率是最高的。

  打个比方,今年双十一各大平台的具体数据是怎样的?如果你不是各大平台里面的高管,你压根就不知道。

  你不知道,就没法进行信息思考,没法处理好电商增长的信息,也就产生了认知盲点,你再,因为有认知盲点,你的决策可能就有的成分。

  这玩意跟人工智能一样的道理。决定人工智能水平的是啥?第一是足够优质的信息,第二是足够的算法,也就是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看一个企业的AI水平怎样,就看这两点,抛开这两点谈人工智能,都是扯淡。

  信息源很重要,谁掌握了信息源,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别看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泛滥,但是优质的信息,就像大海里的蓝鳍金枪鱼,数量不多,还很难捕捞。

  另外,信息源也不是单一的,几大电商平台不肯公布,可能还有别的渠道。这就看你信息的获取能力了。

  这么说,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如果你想赚钱,你真的要沉入到一个行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自己长期的沉淀,构建一个优质信息网,那么你的认知水平就大大提高,你的决策成功率也自然增大。

  对普通人来说,首先追求的肯定不是认知之端。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先成为“知道分子”,然后学会分清重点,搭建一个认知框架,有选择的理解和内化某个领域的信息,夯实一个健全的认知框架之后,再通过沉淀的形式,在某个领域保持迭代的状态。

  现实之中,很残酷的一个事实,就是大量的人,不但只停留在“知道”层面,还不重视对“知道”的拓展,任凭生活碰撞,遇到啥就是啥,不是一个主动的“知道分子”。

  这就导致,很多人是被动型“知道分子”,他们在互联网上,是顺着自己的兴趣来浏览信息的。而撮合这些信息的平台,深谙人性之道,搞出了轰轰的算法推荐机制,当一个被动型的“知道分子”刷了毫无营养的信息之后,后面相关的推送就更多,慢慢把这个人包围起来,形成一个任由机器喂养的“信息茧房”。

  而且,认知不是一条赛道,认知是无数条赛道,你要在很多条赛道,跑到了内化层,才可能取得不俗成绩。

  比如李嘉诚,他的成功当然有运气成分,但是在做人的各种认知、对人性的洞察、对市场的理解、对商业的认知、对管理的经验、对行业的判断、对关系的见解,对人生的感悟等等,一大堆认知赛道里都取得了内化,那么他就是一个度的成功商人。

  人生,其实就是在认知领域上打怪兽,你如果抵达到内化,那么在某个领域,你就可能取得“艺术家”的称号。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