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探索“看得见”的课堂

2024-04-29 12:39:1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一线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探索“看得见”的课堂作者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可见,并探索生成“看得见”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引导力,助力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并愉悦融入课堂教学,以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创新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用语言、文字和符号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是由于他们未能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没有遵循信息时代的传播规律,依然停留在事实上文字传播的初级阶段,这样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评价也不及时不可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因此,笔者提出从教学资源的呈现、教学过程的展现、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上做出改变,并基于影像化思维博业体育官方APP,进行可视化呈现,积极探寻生成“看得见”的课堂。

  信息技术不仅能够让一些宏观或微观的、短暂或历时很长的生物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在课堂上展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更容易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借用影像来呈现、界定、揭示、统整和展示资料,能有效改进学生学习行为,让探究主动化、学习趣味化。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基于最近发展区原理,把学生的认知与教师、学生自身以及师生所处的环境等巧妙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构建自己的个性化世界。

  例如,在教学《我的语文生活》一课时,教师选择的教学任务是利用广告的形式,进行写作练习。课上,教师充分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用音频、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精美的广告案例,带领大家声情并茂地学习广告创作的技巧,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让学生用刚学的广告创作知识和技巧,写一个生活中的广告。从文字到影像,再到生活,学生感受的信息刺激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强烈,激起学生创作的。

  信息技术除了能够方便教师呈现教育资源,还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真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讲解初中数学工程类问题时,一位教师首先用PPT出示应用题,带领学生一起审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为帮助学生理解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等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PPT制作了表格,帮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如下表)。

  可是,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分析、表达和填写,而是一边讲解一边带领学生填写表格,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开始课堂练习。

  然而,如何分析并填写表格恰恰应该是让学生来完成的,因为如何进行抽象化的复杂表述,是本知识环节的重点,而教师却把最该让学生分析表达的内容通过讲解代替了。这位教师想到了把文字、符号化为表格,将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化从而训练学生的抽象化思维能力,遗憾的是没有在此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将该知识点中的全体与部分、效率等难点问题进行重点和形象化突破,没能让学生“看见”过程,没能让学生的真学习发生,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该堂课的知识点一知半解。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要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学生真学习行为的发生。

  中央、国务院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滞后的、不全面的、缺乏个性化的,无法帮助教师迅速了解学情,调整教学方式和策略。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地融入了教育领域,支持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设计更加丰富的课堂教学评价,给学生带来及时的认知、适时的激励,并促使其在情感上及学习效率上产生改变。

  例如,有的学校使用的智慧卡,虽然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答题表决器,但其汇总、统计等功能,可以即时呈现评价结果,受到很多师生的欢迎。如果将智慧卡和教学平台连接,教师通过平台可以即时得到学生学习的数据,还能统计学生完成一项作业的时长数据。这种及时呈现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无论应用多么先进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基于真实的数据。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重视做好教育教学数据的采集工作,很多教师都有了自己的课堂汇总数据。有些学校为了收集更丰富的课堂数据,锁定学生的“学”,更精准地发现问题,还设计了四张课堂研究量表,包括记录师生每分钟教学行为的“师生课堂行为记录表”、记录课堂学生活动的“学生参与度记录表”、随机抽取4位学生完成的根据授课内容命题的“当堂检测反馈表”、对本节课整体评价的“课堂评价表”,课后共同结合数据研讨、分析。此外,每一位学生还有一本特殊的作业记录本。学校会定期通过检查学生的记录本,及时了解教师作业布置的类型和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长,对问题及时反馈跟踪,优秀案例及时收集推广。

  教学评价从隐性到显性、从“暗箱操作”到清晰可见的发展变化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结果。看得见的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强化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动态性和诊断性。

  例如,徐州市的“学讲计划”课程改革,为及时了解全市中小学每天常态化运行的15万余节课的教学情况,徐州市教育部门建设了智能巡课系统,每天收集海量的巡课数据,应用大数据分析,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研究。这充分挖掘了大数据的“可视化”特征,利用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用户界面,对数据加以可视化解释,“让数据说话,与数据对话”,形成可视化的教学评价(如下图)。

  这种评价基于大数据分析,充分应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相较于传统评价方式中需要等待测验、问卷或访谈的反馈结果,加快了评价开展进程,提高了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反馈作用,实现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高效开展,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管理者凭主观经验和印象下结论的弊端,既让人容易理解,又让人信服。

  所以,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通过对学生知识、情感、态度、思维和行为等全过程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绩效等,这种从发展性角度开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程度,形成纵向比较,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才是符合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很多,但在“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的影像时代,应用信息技术,基于影像化思维,探索生成“看得见”的课堂,必将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搜索